大人們熱情地想抱抱寶寶,但小家伙卻頭一扭將臉埋在父母的懷中或者躲到父母的身后;對著曾經見過兩三次的大人,讓他叫叔叔、阿姨,催促幾次,終于小聲地叫了,算是給媽媽面子;見到小朋友,一開始也不主動打招呼,扭扭捏捏或是冷冰冰的,需要別人主動而且友好地招呼他玩兒,才可能慢慢地活躍起來……
經常接到父母的咨詢:我的寶寶小時候一點兒也不怕生,怎么大了卻害羞起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害羞”事件吧。
線索1 我6個月了,千萬別抱我!
6 個月以前,棒棒見誰都愛笑,大家都說棒棒是個小甜心。可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棒棒卻變得怕人了。姨媽好久不見棒棒,真想立刻親親他,但是棒棒小臉緊繃著,姨媽剛湊過去,棒棒就“啊呀”地叫著,好像在示威:你千萬別抱我!姨媽強行把棒棒抱過去,小家伙不買賬了,哇哇大哭起來。
你應該知道的
棒棒出現“陌生人焦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認生”。媽媽大可不必緊張,現在,棒棒已經可以區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了。他與每天看護他的人——比如媽媽——形成了一種親密依戀,媽媽就是棒棒的安全港灣;而不熟悉的人對棒棒來說可是一種危險信號,意味著不安全,棒棒當然要大聲呼救了。
一般說來,嬰幼兒在陌生環境中見陌生人的怯生程度比在自己家里高。看護人不在身邊比在身邊的怯生程度高,見兒童比成人容易親近,更容易接受慈眉善目、語氣和藹的成人。
這樣幫助“小害羞”
安全港灣 自然過渡
先讓小家伙明白:除了媽媽以外,爸爸、奶奶、爺爺也同樣愛他,讓棒棒逐漸適應不同的看護者。不要急于讓棒棒和陌生人親近,孩子需要慢慢接納。在這個過程當中,媽媽要陪伴在他身邊,幫助棒棒建立安全感。很快,棒棒就會輕松地度過這個階段。
線索2 就是不進別人家的門……
鬧鬧1 歲半了,每次帶鬧鬧去朋友家,媽媽都很發愁:鬧鬧死活不進朋友家的門,進去之后也要哭鬧著回家,弄得媽媽手足無措。但是只要跟阿姨熟悉了之后,鬧鬧又活躍得像只小老虎,跟阿姨打得火熱,還不停地表演節目,回家的時候又要動員半天,才肯離去。
你應該知道的
這是鬧鬧的一個氣質特點。氣質是寶寶與生俱來的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形式,是寶寶的一種天性。氣質中有一個方面就是寶寶的“趨避性”:高趨向性的孩子見人“自來熟”,特別喜歡接近人,陌生人也無所畏懼。但是高回避的孩子,見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回避,經過一段時間的預熱之后,通常也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這樣幫助“小害羞”
理解和建立恰當期望
那些氣質不容易接近的寶寶,雖然表面冷淡,但內心也愿意對人友好,經常也能夠自得其樂。一分為二地看,這種特點可使孩子減少受不良影響的幾率。
人們常說稟性難移,天生氣質特點如此的孩子長大后往往仍然不主動,與性情相投的朋友在一起會輕松自在得多,否則容易緊張、少言寡語。這樣的孩子雖然交友少但友情穩定、長久,只要他能開心快樂地度過每一天就不必過分擔憂。
給予機會,循序漸進
如果是過分怯生,也會妨礙孩子的社會交往及適應能力。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開始降低怯生的程度,發展良好的交往能力。
創造接觸新事物和社會交往的機會。從小聽得多、看得多,就會習慣于接受各種新的事物,對物對人有較強的適應性。
在見到陌生人或到沒有去過的地方之前,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提前告訴孩子將要見到誰、見到什么、要去哪里、要做什么,這些將要發生的事情會給他帶來什么好處,讓孩子“心中有數”。
見到陌生人的時候,給孩子緩沖的時間。創造寬松的環境,讓孩子逐漸熟悉陌生人。比如,輕松地為孩子介紹“阿姨是媽媽的朋友,阿姨也很喜歡寶寶”。不要剛去就要求孩子打招呼,這樣會給孩子造成一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