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完全不能理解有的家長滿腦子“哪怕多教孩子一點也好”的急躁思想。把孩子送進鋼琴學習班,孩子卻不練琴總是和小朋友們到處玩;花了高昂的學費把孩子送進了有名的英語輔導班,孩子卻哭喪著臉說不想去。不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的孩子們,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辦呢?
我們來回想一下:熟知戀愛心理的人在遇到自己理想的對象的時候,就會展開猛烈的愛情攻勢,像是每天都打電話或是送禮物之類的。先慢慢地靠近那個人,然后再耐心地等待對方愛上自己。同時,也會時時刻刻設下讓對方不得不跳下的“愛情陷阱”。
在子女教育方面取得成功的家長們,也會把這種戀愛心理靈活地運用到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去。他們往往不會直接對孩子說“你應該這樣做,你應該那樣做”,而是巧妙地布置下讓孩子們不得不那樣做的“陷阱”。
孩子如果感興趣的話就馬上開始,一旦覺得無聊的話就馬上停止
《方背洞的金老師的學習是希望》一書的作者金鐘善先生認為,在教孩子們應該學習的東西之前,應該先誘導他們,使他們對將要學習的東西產生興趣。比如在教孩子學習韓文的時候,就可以先從給他們看傳統童話故事開始。
他給孩子們看的第一本書是叫做《報恩的野雞》的圖畫書。孩子們一開始只對圖畫部分的內容感興趣,那些花花綠綠的圖畫確實能充分刺激孩子的好奇心。當孩子們看著圖畫對好奇的部分提出問題的時候,就是誘導學習的機會了。
這個時候,金鐘善先生只會針對孩子們的問題作答,而不會再讀一點故事的內容。等到幾天之后,孩子又會自己帶著故事書來問這個問那個的時候,金先生還是只對孩子問的部分做簡單的回答,然后就打住了話頭。在孩子每次提問的時候一點點地給予回答,不知不覺孩子就知道故事的全部內容。當確定孩子的頭腦中已經充滿了這本圖畫書的內容之后,金鐘善先生就開始利用這個來教孩子韓文了。
“這個叔叔是一個‘路人’,這里邊這個詞就是‘路人’。試試在這里找找看有沒有這個詞吧!”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教孩子們韓文。在這之后再放下不提,等到孩子來找的時候再教給他們另外的詞,給他們讀一些句子。當孩子們了解了整個故事之后,就會對怎么樣“讀”表現出興趣了。而這個時候比起一次全教給他們,還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教給他們更能引起孩子們持續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