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萌萌文靜內向,語言能力發展較好,但由于個別音發不準確而受到批評,隨即出現說話不連貫(即口吃)的情況。一開始,家長極力糾正,鼓勵萌萌大膽表達,但持續一段時間后并沒有明顯改善,家長非常擔心他的口吃長期持續而不能得到糾正,于是向醫生求助。
解析
口吃是指說話時的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笨拙狀態,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發展障礙。在2~3歲時,孩子形象記憶的效果要好于詞語記憶的效果,也就是說,他認識的事物已經很多了,但掌握的詞語卻較少且不牢固。當他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會因暫時找不到合適的詞語而出現說話不連貫的情況。或者由于發音器官發育還不成熟,孩子對發某些音會感到困難,而神經系統調節機能又差,就容易出現說話猶豫不決、支支吾吾的情況,這是在語言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大多數孩子能夠在幾個月后恢復正常。但是,如果口吃在幼兒期沒有得到糾正,就會延續到成年,甚至伴隨終身。
原因
⒈遺傳。統計資料顯示,父母雙方都有口吃,孩子出現口吃的概率為60%,父母一方有口吃,孩子出現口吃的概率為40%。
⒉模仿。孩子本來沒有口吃,但接觸的人中有口吃的,他會出于好奇而模仿,逐漸形成了習慣。
⒊器官異常。有的孩子由于口腔器官存在異常,而出現說話間斷的情況。
⒋精神緊張。這是一種最常見的誘發口吃的因素。孩子想搶話,而出現口吃;孩子受到家長的訓斥,心理壓力加大,感到自己說話不正常而變得非常敏感,唯恐說不好或說錯而出現口吃;孩子受到過度驚嚇而沒有及時得到有效的緩解,也會出現口吃。
另外,醫學上認為精神過度緊張可導致發音器官的肌肉痙攣,使發音受阻,也會導致口吃。
表現
口吃發生的第一個高峰年齡段在3~8歲。由于孩子的發音器官尚未發育成熟,思維、呼吸、說話三者的協調性比較差,當心理上遭受刺激,很容易導致口吃現象的發生,大多數時輕時重,呈周期性。
類型
⒈難發型:說話時第一個字說不出來,或者有些特定的字說不出來。
⒉連發型:說話時有些字要連續重復說好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