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歲時,孩子們開始總結以前所接觸和認識到的東西,因此將承受很多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沒有更多的精力去關心和理解別人的感受,即使對方是自己的父母也不例外。此時,不管父母怎么努力,也不能改變與孩子的對話。
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面臨這樣的狀況。例如,當孩子進入自我發育的7歲階段時,不管父母怎樣努力,都無法進行和諧的對話。在情緒比較紊亂的青春期,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另外,當孩子準備對話時,如果父母的工作過于繁忙或受到大量的外界壓力,就容易忽視跟孩子的對話。
因此,父母與孩子就自然地重復或近或遠的對話過程。即使是關系非常融洽的父母和孩子,也會重復像波浪一樣波動的對話。在正常的發育過程中,這種現象稱為生長的動態過程(dynamic process of development)。
由此可見,孩子與父母的對話具有“波浪式”特點,因此沒有一個父母能自豪地說:“我與孩子之間的對話一直都很順暢”。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應該承認,不管自己有多么努力,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尤其是像7歲的孩子那樣,由于孩子自身的問題而無法正常對話時,就應該耐心地等待孩子。但是不要放棄每一個能接近孩子的機會,并且應該利用這樣的機會充分地彌補疏遠時給孩子帶來的創傷。
最重要的還是對話的方式
世界的變化太快。以前是以“大家族”為社會的主要結構,現在“大家族”已經越來越少,逐漸出現了三口之家、單親家庭、離異家庭等多種形態的家庭。學者認為,未來隨著家庭單位的縮小,將逐漸強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情感方面的關心。換句話說,隨著一個單位的縮小,將提高其內部結構的重要性。
因此小時候跟父母的對話有問題的孩子,一進入青春期,就會顯現出比過去更嚴重的問題,甚至要徹底地關閉與父母的對話窗口。斷絕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就意味著斷絕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本身。如此一來,父母的任何話都不能影響孩子,而孩子又絕對地排斥父母的話。
總而言之,父母必須學會跟孩子對話的方法。孩子一開始并不懂得如何閱讀他人的內心世界,也不會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是通過跟父母的對話,逐漸了解世界。
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有這樣的名言:“語言是存在之家”。如果想教育好孩子,如果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有價值的、幸福的人,就必須由父母跟孩子進行相應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