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福利视频/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精品/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www.俺去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關閉窗口

家庭教育:言語溝通也很重要

作者:王曉芳 來源:育嬰中國 發布時間:2009年07月01日

  父母必須學會跟孩子對話的方法。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有這樣的名言:“語言是存在之家”。如果想教育好孩子,如果真心希望孩子成為有價值的、幸福的人,就必須由父母跟孩子進行相應的對話。

  有人問我:“最近,兒童精神科里都來了有哪些問題的孩子呢?”這時,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他們。大部分孩子都處于成長期,因此即使是同一個孩子,今天和明天的癥狀都可能不一樣,很難用一句話概括。但是,只要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到醫院接受治療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癥狀,即“不聽別人的話”。

  只有到醫院接受治療的孩子才有這種癥狀嗎?只要是有孩子的父母都有同樣的感受:“為什么我家孩子這么不聽話呢?”這種孩子從來都不聽父母的話,又專門做父母反對的事情。那么,他們為什么有如此強烈的反叛意識呢?為什么父母很難跟孩子進行對話呢?

  單方面的對話是最大的障礙

  曾經有一個10歲的孩子跟媽媽一起到醫院接受治療。媽媽就當著孩子的面,埋怨孩子如何不聽媽媽的話,如何反抗父母等事情。但是孩子卻坐在離媽媽較遠的地方,歪著頭看著其他的地方。為了聽聽孩子的話,我讓媽媽先離開病房。這時,孩子就搖著頭說:“你也看到了吧?媽媽總喜歡自己一直說,根本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你覺得媽媽有問題嗎?如果媽媽有一點變化,你是不是能好一些?” “我媽媽能改變?別跟我開玩笑了。”孩子用絕望的口氣回答我。

  只知道自顧自地說而不顧別人感受的媽媽使自己孩子的人生變得很不幸,而孩子也為有這樣的父母深感痛苦。但是媽媽卻不了解孩子的心情,只知道埋怨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我也由衷地感到惋惜。

  這位媽媽的問題就在于“對話的單向性”。即使是我們成年人,如果跟只顧著自己說話的人對話,久了也會感到疲憊,而且每句話都是“應該這樣做”,“不要那樣做”,“為什么不聽話”的方式來說的話,誰都會忍不住生氣。既然成年人都有這種感受,更何況是孩子呢!但是大部分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對孩子有多么不公平,因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對話本身就很難保證公平。

  束縛父母手腳的絆腳石1──責任感

  跟孩子對話時,大部分父母首先認為必須向正確的方向引導孩子。例如,當朋友到家里來用餐時,如果朋友不會用筷子熟練地夾菜,我們會有什么反應呢?

  如果朋友是剛認識不久的鄰居,你就會想:“這個人好像不怎么會用筷子喔!”如果朋友是從小一起長大的老朋友,你就會哈哈大笑說:“喂,你怎么連筷子都不會用啊?”

  但是如果小學三年級的子女不會用筷子熟練地夾菜,大部分父母都會說:“你怎么連飯都不會吃啊?”“這樣不會用筷子,以后該怎么辦啊?”“媽媽教過你多少次啦?怎么還是不會用?”如果朋友不會用筷子,不是我的責任,但若是孩子的話,父母就認為是自己的責任。

  父母的義務之一就是給孩子傳遞正確的人生價值,即孩子的價值觀取決于父母的行為和言語,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就難上加難。

  一般情況下,在與朋友的對話過程中,沒有必要給對方培養任何價值觀,因此只要彼此的關系很融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我們在與朋友對話時,就有心情舒暢的感覺。如果盡情地向對方傾訴,就能消除使我們憂郁的所有事情,能得到重生的力量。

  但是在與孩子的對話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互相尊重、平等的關系,因此很難得到舒暢的感覺。父母有義務培養孩子去適應世界,過正常的生活,因此只要發現孩子偏離航向,就必須通過對話把孩子領到正確的航線上。正因為沉重的責任感,父母就不能盡情地享受與孩子的對話,而經常單方面地強調自己的意見。

  束縛父母手腳的絆腳石2──重復的對話

  另外,還有一種阻礙父母與孩子之間對話的原因。在每天起床到睡覺的過程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日常生活,而這些日常生活具有重復的特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也有同樣的特點,一天內甚至要重復幾十次關于做作業、學習、刷牙、換衣服等事情的對話。

  孩子們經常摸不準應該做什么,經常哭哭啼啼地不讓父母睡好覺,經常吵鬧不停,經常弄亂屋子,經常忘記帶學習用品。每當這時候,父母就容易生氣。但是不管父母的感受如何,孩子還是喜歡我行我素,只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父母也只能忍耐一兩次,最終還是會忍不住發火,不知不覺地重復同樣的話:“我已經跟你說過多少次了?” “快給我住手!”“如果再犯同樣的錯誤,我不會饒你的!”

  假設經過一番爭吵,孩子聽從了父母的話,但是下次要教訓孩子,就得花費更大的力氣。從這一瞬間開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就變成了接力賽,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立也會越來越嚴重。最后疲憊不堪的父母只好采用命令和訓斥的方式教育孩子。

  如果每天都重復幾十次同樣的話,任何人都會感到疲倦。那么,該說多少次,孩子才能聽懂父母的話呢?這就是束縛父母手腳的第2塊絆腳石。

  束縛父母手腳的絆腳石3──不一致的時機

  曾經有一位媽媽成天為孩子愁眉苦臉,仔細分析才發現她的孩子就屬于典型的“7歲綜合征”患者。即7歲的孩子普遍性格固執,不懂得讓步,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孩子的媽媽擔心地問:“如果這樣下去,這孩子會不會變成問題孩子呢?”這時,站在一旁的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就喜歡變成問題孩子。”我對她說:“7歲孩子大部分都是這樣的,所以暫時只能這樣忍下去。”

  曾經做過一次關于“7歲綜合征”的研究,即測試7歲的孩子理解對方立場的程度,又稱TOM(Theory of Mind)。這種測試以前主要用于自閉癥兒童的檢測,但是這一次是針對正常的孩子進行測試。測試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理解和關心別人立場的能力會持續發展,但是鄰近7歲時,該數值會突然減低,而7歲以后又開始呈現出上升的趨勢。針對以上現象,大部分學者認為,這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特定現象。

  

共2頁 您在第1頁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跳轉到頁 本頁共有2682個字符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