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一位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在咨詢時,不僅要讓父母知道專家的身份、職務,更要說明專家的專長,便于父母有目地地進行咨詢。他說:“從事研究工作的專家對教育理論比較清楚,父母可以從他們那里得到理論上的指導,而一些長期在幼兒園工作的專家可能實踐經驗更豐富,解決問題的招術也更實用。”
要信專家,但不能迷信專家
每個孩子的性格、家庭背景等都不同,對同一問題的處理方式也應有所不同。孩子的好奇心都很強,但表現方式不一樣。因此,真正的教育應該非常重視個體的差異。
有個朋友,他兒子特別喜歡把手頭的東西“大拆八塊”。一次,他帶兒子到娛樂場玩,碰到兒童教育專家現場咨詢,就向專家咨詢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得到的答案是,應該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朋友說:“他說的很有道理,我也同意,可問題是,像我兒子這樣的好奇方式怎么保護?總不能任由他把東西都拆光了吧?”專家對此也提出了一些建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借題發揮給他講科學道理,可孩子只要看上一件東西就死不撒手,這些方法根本不起作用。
“這種一次性的咨詢,專家也無法對問題的根源有全面的了解,只能告訴你一種普通的方法,缺少針對性。可這種問題又不至于到心理診所之類的地方去,挺難辦的。”這位朋友苦惱地說。
還有一個朋友,為了帶好孩子,買了好多育兒、教子方面的書來學習,在理論上,幾乎是半個幼教專家了,可是,還是有許多現實問題無法解決。談到對專家的意見時,她說:“找專家咨詢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是希望他們能幫助我用最快、最方便的辦法解決孩子的問題。因為他們畢竟是專業人士。可是當我真的遇到問題,求教于專家時,我覺得專家的觀念也真該變變了。我知道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我的孩子眼下就是不能接受進幼兒園這個現實。一進幼兒園就哭,我哪有心情等著專家講道理?我要的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當然道理也得聽。”
對此,教育專家的說法:在我和父母聊孩子的過程中,常常能夠感覺到,許多問題都出在父母的教育觀念上,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先對父母進行‘教育’,講‘大道理’。觀念不變,方法當然不對頭。有的父母反復來咨詢一個問題,就是因為他們的觀念總是變不過來,并不見得是孩子本身造成的。
有時,個別父母在咨詢后抱怨作用不大。其實,這些抱怨的根源就是由于父母過分依賴專家,而沒考慮到專家不了解孩子的成長環境,很難以做出針對性很強的解答。
孩子需要體驗的空間
現在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光把孩子的時間和空間全部占滿,而且要求孩子聽話、服從,從思想上、情緒上、價值觀上都統一意志,一心想把孩子塞進預定的模子中,從而阻礙了孩子正常成長。
一些家教成功個案的圖書出版后,父母們都把它當成“金科玉律”來塑造孩子。但父母們一定要記住:同樣成功的成長模式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完全照搬是要出問題的。而父母如果把孩子放在一個模式中,長成所設計好的樣子,這也是對人性的一種摧殘。同樣,專家不是父母,他們只能起到幫助父母把握育兒方向的作用。
不要忘記真正的主體是孩子,父母要為他們創造成長的空間和自我體驗的機會。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自我體驗中獲得經驗和知識,從而自我調整、成長。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可替代的,最了解孩子的,也只有父母自己,因此,父母應該自信起來,從容面對關于孩子的一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