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赫爾辛基兒童醫院的一個科研小組對1975年第一季度出生的235名兒童進行了跟蹤調查,并在這些兒童1歲、3歲、5歲、10歲和17歲時分別測定他們是否患有過敏癥。調查發現,這些兒童中母乳喂養低一零點月或沒有母乳喂養者患過敏癥的比例明顯高于母乳喂養1個月以上者。這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母乳喂養的孩子不易患濕疹、哮喘和花粉過敏等疾病。
對寶寶來說,母乳無疑是最好的不可替代的營養品,但是,你可知道有些嬰兒是不能用母乳喂養的嗎?
例如某些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嬰兒,如苯丙酮尿癥的嬰兒,由于其體內缺少苯丙氨酸羥化酶,不能使苯丙氨酸轉化為酪氨酸,而造成苯丙氨酸在體內的堆積,嚴重的可干擾腦組織代謝,造成功能障礙,以致這類患兒生后常表現為智能障礙,毛發和皮膚色素的減退,臨床出現頭發發黃,尿及汗液有霉臭或鼠尿味。
因此一旦確定診斷,患兒就應避免苯丙氨酸飲食的攝入,雖然母乳中苯丙氨酸的含量較牛奶明顯為低,但這些嬰兒還是最好不吃母乳或僅吃少量母乳為宜,平時應攝入不含苯丙氨酸的特制奶粉或低苯丙氨酸的水解蛋白質,再輔以奶糕及米粉、蔬菜等,并應經常檢測嬰兒血中苯丙氨酸的濃度。還有一種疾病叫乳糖不耐受癥,它是由于患兒體內乳糖酶的缺乏導致乳糖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臨床常表現為嬰兒吃了母乳或牛乳后出現腹瀉,由于長期腹瀉不僅直接影響到嬰兒的生長發育,而且可造成免疫力的低下引發反復感染,對于這部分患特殊疾病的嬰兒也應暫停母乳或其他奶制品的喂養而代之以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或大豆配方奶。至于患有某些疾病的母親,如肺結核、精神病、惡性腫瘤等,她們的嬰兒也不宜吃母乳。
當然,不宜母乳喂養的嬰兒在臨床只是極個別的現象,對于絕大部分正常的嬰兒來說,還是應該提倡母乳喂養為主。
一般母乳喂養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兒科專家李海鷹:母乳喂養首先一個前提是按需分配的,什么叫按需分配?只要他想吃就讓他吃,尤其在新生兒期,按需分配的體現更突出一些,大概半個小時左右就要喂一次,以后隨著生長發育,10天、15天后,由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母親也不要太教條,孩子醒了或者哭了鬧了(小孩子用哭鬧去反應)看他要有這個需求你就可以喂養。
如果孩子吃飽了,不哭不鬧就慢慢睡覺了,在嬰兒期間大概是這樣。喂完之后,孩子的表情比較高興或者跟你笑一下,或者看一看周圍很安詳,過一會兒自然而然就睡了,這是一個很健康的寶寶。如果寶寶鬧或者很煩燥肯定是沒吃飽,或者怎么哄他也不睡,你要看看是不是你的奶水不足,是不是喂養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媽媽要更關注一些。如果孩子出現更多的問題,到醫院跟保健醫生進行咨詢,這樣就可以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