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如此重要,自古對坐月子的方法便記載得非常詳細,以求給母體完整保護,而由此亦衍生不少坐月子習俗。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哪些習俗需要繼承和發揚,哪些習俗又需要揚棄的呢?
習俗 麻油雞是坐月子必備之品
傳統習俗詮釋:
麻油雞歷來是民間坐月子的主食,特別是在南方。它是一道營養非常豐富的佳肴,產婦吃了不僅可以補氣補血,滋補虛弱的身子,還可健脾開胃。這樣,能使身體盡快恢復元氣。
現代醫學詮釋:
麻油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進入體內可以轉化為前列腺素。前列腺素能夠促使子宮收縮和惡露排出,幫助子宮盡快復原,同時還有軟便作用,避免產婦發生便秘之苦。同時,麻油中還含有很多的必需氨基酸,對于氣血流失的產婦恢復身體確實有很好的滋補功效。
對對碰結果:
麻油雞是產婦的滋補佳品,尤對產后身體虛弱者調補身體十分實用,但需注意以下幾點:
1.麻油用量不宜多,每次1-2匙即可。
2.麻油不宜久煮,應在煮好湯后再加入,以免發生氧化增加自由基。
3.麻油雞中最好不要加酒,以免酒精進入母乳。酒精的作用與麻油正好相反,不僅抑制子宮收縮,還會促使血管擴張,增加陰道出血量。
4.麻油雞不可過量滋補。現今,產婦普遍運動少,體內各個器官的活力偏低。如果在產后一昧滋養進補麻油雞,就會攝入大量油脂。這樣,對體質原本虛弱的產婦并無多大益處,反而容易造成營養過剩,影響日后瘦身。
5.在仲夏時節,不一定非要讓產婦吃麻油雞。現在,除了麻油雞外還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滋補身體。
習俗 月子里吃些杜仲日后不容易腰疼
傳統習俗詮釋:
女人懷胎十月,加之分娩時消耗大量氣力和出血,容易損傷腰膝筋骨,使之日后不適。吃些杜仲,可以補充氣血,填精補髓,滋養肝腎,強壯筋骨,加速身子復原,避免日后腰膝出現疼痛。
現代醫學詮釋:
產后吃一些杜仲,有助于增進松弛的盆腔關節韌帶的功能恢復,加強腰部和腹部肌肉的力量,盡快保持腰椎的穩定性,減少腰部受損害的幾率,從而防止腰部發生疼痛。而且,杜仲還可減輕產后乏力、暈眩、小便頻數等不適。
對對碰結果:
月子里吃杜仲可以防止腰部疼痛,但需注意以下幾點:
1.很多人喜歡把杜仲熬成水后再加上腰花煮著吃,這樣味道不大好,產婦大多都不太喜歡。如果把杜仲磨成粉裝入膠囊里,就可避免讓產婦直接吃顆粒粗糙的杜仲粉,服用起來非常方便。
2.月子里,產婦可在每次進餐后服用2-4粒,整個月子里大約服用150-200克杜仲粉。這樣,即可對預防產后腰疼有幫助作用。
習俗 月子里越晚下床恢復得越好
傳統習俗詮釋:
產婦在生孩子時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體力,她們體質虛弱,筋骨松軟。因此,月子里產婦必須躺在床上,不能過早坐起來,即使坐起來也不能下床活動,這樣才能讓身體快速恢復。起來活動會傷了身子,不容易養好,日后容易身子骨弱。
現代醫學詮釋:
形成這種習俗與年代有關。以往的婦女需要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產后只要一下床,就得去做較重的家務活,自然會損傷產婦虛弱的身體,使生殖器官恢復得不好,留下一些長久疾患。由此,民間形成了所謂“月子里不能下床”的習俗。
現代人的生活條件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婦女的家庭地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她們在產后不用去做繁重的家務活。醫學研究表明,如果產后較長時間不活動,易使血液本來就處于高凝狀態下的產婦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及腸粘連,特別是剖宮產的產婦。同時,產后盆腔底部的肌肉組織也會由于缺乏鍛煉而托不住子宮、直腸或膀胱,導致膨出。如果在產后適時適度地進行一些活動,便可增加虛弱的腹肌收縮力,促進子宮盡快復原,促進直腸和膀胱功能盡快恢復。同時,還有助于惡露排出,防止發生便秘和尿潴留,并易使產婦保持舒暢心情,避免產后抑郁癥發生。
如果整天臥在床上,甚至進食、排泄都不下床,這樣既不文明也不科學,會使產婦食欲不振、生殖器官恢復慢、全身無力及精神狀態不好,引發子宮內膜炎癥及器官組織發生栓塞性疾病。
對對碰結果:
產后體虛需要休息,但并不意味需長期臥床。產后活動好處多多,只要身體情況允許就應及早開始,但需注意以下幾點:
1.如果產婦出現發燒、出血、心臟病、高血壓、嚴重貧血、剖宮產等情況,需要限制活動或推遲下床活動時間,具體時間聽候醫生安排。
2.如果產婦會陰部無傷口,身體疲勞已經消失,產后12小時可以坐起來進餐進水,24小時后可以起床活動,如在床上坐一會兒或下床去衛生間;產后48小時可以下床做一些為寶貝換尿布等輕微活動,或在房間里走動一下,每天走動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