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進食問題應從嬰兒期做起,據研究,嬰兒味覺形成的關鍵期在4~6個月,如果在這段時期內給予各種味道的食物,嬰兒便會接受.反之,則會在以后的兒童期拒絕這些盒物。對食物質地的接受一般也有敏感期。如果在6~7個月還未給嬰兒需要咀嚼的食物,則以后可能要花很大精力,才能讓嬰兒接受這類質地的食物,甚至導致嬰兒以后拒食這類質地的食物。因此,在嬰兒期母乳或人工喂養及輔盒添加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食物的營養價值,還應兼顧食物的味道和質地。
(2)對小兒拒食的食物應反復嘗試。小兒在從以哺乳為主過渡到以食物為主的過程中.往往對某些味道或質地的食物產主懼怕感.以致拒食,這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家長不要因為第一次給孩子不吃,以后就不再給了,而應反復嘗試,鼓勵孩子吃。這樣,少量多次給予,可以消除孩子的懼怕感,使之逐漸接受新食物,避免產生偏食問題。
(3)要注意食物的烹調后法孩子拒食某種食物,往往是因為首次食用這種食物時有不愉快的體驗。如果在烹調食物時注意其色、香、味,對同一食物采用不同的做法,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食欲,使之改變原有的偏見,接受這種食物。
(4)嚴格控制零食,適當應用“饑餓療法”,現在,許多孩子整天被冰淇淋、飲料、小食品包圍.影響了正常的一日三餐。長此以往,造成孩子不好好吃飯,偏食、挑食的后果。因此,家長應嚴格控制孩子的零食或少提供孩子偏愛的食物,使孩子在"饑不擇食"的狀態下,逐漸習慣食用多種食物。
(5)不要用食物做獎品許多家長喜歡用食物獎勵孩子,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孩子在潛意識中認為父母獎給的食物一定是最好吃的,逐漸養成偏愛這種食物的習慣,以致偏食。
(6)讓孩子參與制作食物,在適當的情況下,應鼓勵孩子幫助父面做飯或自己動手制作食物。在制作過程中,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這樣,孩子對自己的作品一定會充滿興趣,當然會親自品嘗,甚至會從此喜歡上這種食物。
(7)家長以身作則,不偏食、不挑食。研究表明,孩子對食品的好惡與父面的飲食習慣有很強的相關性。因此,父母在烹制食物、食用食物時,要時刻注意對孩子的影晌,以免無意申誘導孩子挑食、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