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養兒童青少年心理素質是學生整體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
學生的整體素質主要包括兩方面,即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文化知識、道德品質與操作技能等都屬于心理素質的范疇。我們強調的素質教育不僅僅是生活技能的訓練,唱歌、跳舞、畫畫活動的豐富,更重要的是個體心理素質的提高。個體的自我觀念、求知能力、適應社會能力、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念等是個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條件,個體在工作、事業中的成功與否關鍵取決于個體的心理素質。
2、培養兒童青少年心理素質是提高人口質量的重要途徑。
從健康的角度看,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美狀態"。這表明人的健康不僅要重視生理健康,更要重視心理健康。人口質量的高低取決于生理與心理的整體素質。許多臨床研究表明,許多生理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的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甚至可以說心理的健康可以延年益壽。
3、培養兒童青少年心理素質是國際、國內形勢發展對我們提出的必然要求。
今天,我們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國際競爭力、適應國際大環境、且極具創造力。然而,目前我國的學生心理素質狀況,特別是城市獨生子女的普及,孩子的心理問題隨之增多。我們的調查研究表明,目前,在兒童青少年中存在心理異常表現的約占20%,患有心理疾病的約占4%,心理問題集中表現為:考試焦慮、孤獨、敵對、恐懼、抑郁、智力缺陷、人際交往障礙、多動癥、學習障礙與自我否定等。籍此,在兒童青少年中有計劃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培養兒童青少年心理素質能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人,學生要接受知識、提高能力,而靠被動的學習,效率高不了。例如有一位學生告訴我,他最討厭上語文課,我問他為什么?他說,他一看到語文老師就煩!可想而知,學生處于這樣一種狀態,要學好語文是困難的。如果我們能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自信心、人際交往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和學習策略水平,學生就會想學、樂學、會學,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自然就會提高。
培養兒童青少年心理素質對于提高中學教師的心理素質具有同樣的促進作用。
我們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問題部分原因是由于老師的心理欠健康而引起的。在兒童青少年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必然會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教師在訓練學生的人際交往的技能時,就會發現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因此,在訓練學生的同時,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其他方面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