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促進表達:鼓勵并傾聽兒童說話;允許他們哭泣,盡量不嘮叨孩子;告訴孩子擔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孩子玩游戲、和孩子一起玩游戲;作象征性游戲(例如打老虎、打壞人)釋放恐懼與壓力;不要強求兒童表現勇敢或鎮靜。
(2)多做解釋:不要批評兒童出現的幼稚行為;這些暫時出現的"長大又變小了的行為",是兒童對突發災難對常見的心理反應。對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解釋。
(3)接觸愛撫:災難使得孩子安全感極度缺乏。要根據孩子接受的程度,試探性地和孩子多做肢體接觸,擁抱撫摸,握緊雙手等肢體語言,都有助于減少孩子的恐懼感和增加安全感。
(4)積極示范:危機中要盡量避免成年人的應激反應影響兒童。成年人應盡量不要在兒童面前表現出自己過度恐懼、焦慮等情緒和行為,及時處理自己的壓力和負面情緒。成年人穩定的情緒、堅強的信心、積極的生活態度會使兒童產生安全感。同時要給予希望,向兒童承諾,地震會過去,政府會安排大人來幫助我們,幫我們重建家園。
(5)及時求助:重大災情下,直接受影響的孩子多。要積極觀察、及時發現問題,積極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避免問題延續。如果兒童因為受災引起的心理問題持續存在,應該及時到醫院神經科或心理咨詢中心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