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出生,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誰都希望這個新的開始是美好的。然而智力落后兒童的出生卻給這個美好的開始帶來了陰影。
說起智力落后兒童,很多人都會想到那個能夠指揮樂團的孩子周舟,在家庭和社會的幫助下,周舟的音樂天賦為他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和尊重。然而,周周的成功經歷畢竟是非常少見的特例,很多同樣智力落后兒童的身邊沒有掌聲,有的只是哄笑,他們有的被藏在家里,有的甚至被父母遺棄。 2002年衛生部和中國殘聯發布的《減少出生缺陷和殘疾行動計劃》,其中的兩個數字卻讓我們感到震驚:我國每年約有100萬左右先天畸形或者有缺陷的嬰兒出生,占全部出生人數的4%-6%。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更多關心的是如何減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質。但是,對于那些已經帶著缺陷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什么?家庭和社會能夠給予他們什么?作為我們工作在特殊教育戰線上的教師需要做些什么?
智力落后兒童接受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來能夠適應社會,自食其力。社會適應能力和智力有很大關系,但又不是一回事,社會適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后天訓練獲得。有的孩子智力雖然落后,但是經過訓練,社會適應能力還是不錯的。因此在小學階段,家長配合老師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智力落后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當然對智力落后兒童的訓練,是要使他們的潛力發揮到最大限度,而不是把他們變成正常兒童,否則你會覺得失望、受挫。對孩子始終抱有期望,任何時候也不能說"放棄"。要有耐心,但不要提出過高的要求,免得為訓練達不到的目標白白浪費時間的訓練,是要使他們的潛力發揮到最大限度,而不是把他們變成正常兒童,否則你會覺得失望、受挫。
我們是通過重復來學習知識的,對智力落后兒童更是如此。而且他們需要重復的次數是正常兒童的幾倍或幾十倍,才能使印象儲存到大腦里去。常用對話時說話要伴有動作,這樣使他更容易理解,能講話的孩子要用口語回答你的問題,如發現錯誤,立即糾正,有時可以故意找些他會答的問題問他。對有語言障礙的兒童允許他們用手勢,并鼓勵他們發音,如果他們發音了,馬上就表揚并及時強化。
強化是指對一種行為的態度。凡是正確的行為,就用正強化,各種各樣的事物都可以成為智力落后孩子學習的強化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在不同的時間段,學習行為的強化物有所不同,其強化效果也完全不同.對智力落后兒童來說,金錢并不能夠強化他們的行為,他們對食物很有興趣。例如我們班有一位同學對吃就有極強的欲望,教他寫字的時候他不寫,我就說想不想吃糖?他說"想吃糖,我寫。"在他寫完后就給他一塊糖吃。有許多行為都可以在食物的鼓勵下讓這類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或者在寫完作業時,給他們畫個小五星或者是一面小旗,他們為了獲得五星、小旗就要努力的去完成作業。關于活動獎賞的強化物在我們的教育活動中應用較為普遍。洗手絹、擦桌子、掃地等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如果做得好就用玩玩具、聽故事、做游戲、打球等等來做為激勵獎賞的強化物。
凡是不正確的行為,用負強化,如搖頭、皺眉、說"不對"或"錯了"等方式來表示。凡是受到正強化的行為,就容易繼續出現(即學會了),反之受到負強化的行為就不容易再出現,漸漸就消失了。
不管這個兒童起點多么低,都應該尊重他現有的水平,從現有的水平教起。教學的內容首先是生活上,適應生活環境上所必須的,而不是從知識系統上看是必須的。學習的步子應適合他的水平,開始時步子要小,使他在成功的基礎上前進,這樣他老有一個成功的愉快感,這種愉快的情緒有利于他再學習。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生活中,我們也注意學生生活自理方面的培養,訓練他們穿、脫衣服、襪子,穿鞋、系鞋帶,掃地,擦黑板、擺桌子……想方設法的吸引他們、訓練他們,盡可能的不讓他們成為社會、家庭的負擔。他們所取得的一點一滴的進步,對于殷切盼望他們成長的老師、家長都是極大的喜悅,是一份沉甸甸的收獲,因為這里面不僅有老師們辛勤勞動的結晶,也包含了學生們成長的足跡。
有人將智力落后兒童比作根系發育不好的植物和遲開的花朵,如對這些植物加以妥善的照料,給予適合生長的土壤和營養,也可能開花,只是比一般遲一些而已,事實證明人們對智力落后兒的發育潛力不可低估。只要給予適當的教育,就能使他們的智力缺陷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補償,有的還能逐漸接近一般正常兒童的發展水平。總之,智力落后兒童更需要教育,需要特殊教育,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和訓練,他們的感知、動作、記憶、思維、語言等都能有所發展,為將來走向社會生活作好必要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