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自己把零食偷吃了,卻說是小明干的;每次上幼兒園前,總喊肚子疼……當你面對孩子“說謊”,是狂批一頓,是視而不見,還是擔心焦慮?幼兒教育工作者指出,孩子說謊并非大人眼中的“道德”問題,切勿盲目批評,否則,真可能把孩子推上“說謊”路。認知力、辨別力差常導致孩子無意“說謊”。
對待說謊找原因比批評重要
“其實,13歲以前,孩子沒有道德感可言,家長不能用成人的是非觀念看待孩子的謊言。”鄭州市金拇指幼兒園園長蘇宇說,孩子認知能力、辨別能力有限,尤其2~7歲階段又處在想象敏感期,很多事情他們分不清真假、對錯,常常把腦海里想象的東西和現實相糾纏,由此說出的話,在家長眼里成了謊言。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一點小錯而大肆批評,導致一些孩子再次犯錯時為了逃避懲罰而撒謊,“隨意批評指責孩子,只會破壞親子關系、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待孩子說謊分清“癥型”合理引導
既然孩子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說謊,家長該如何處理呢?面對孩子撒謊,父母不必大驚小怪,首先要找出撒謊背后真正的原因,本著尊重信任的態度,平靜、理性地引導孩子。“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是信任,在孩子的道德感建立之前,不要評價他們的行為是非。”此外,不同說謊“癥型”,家長的引導方式也略有不同:
1、幻想型說謊
3歲的樂樂不愿上幼兒園了,只要一進幼兒園大門,他就哭鬧不停,說里面有大老虎。“幼兒園咋會有老虎?”張女士覺得兒子在撒謊,就吵了他一通;但樂樂在幼兒園里仍哭鬧不停,說害怕大老虎。老師看他樣子不像“說謊”,可幼兒園里哪有老虎?后來,仔細查找發現,一個小朋友穿了件虎皮紋罩衣,就是樂樂口里的老虎。
處于想象敏感期的孩子會把書本上看到的或很久以前做過的某件事情和現實混合起來,分不清現實和幻想。當樂樂看到虎皮紋罩衣時,只想到和虎皮的相象處,卻區分不出不同,于是出現了幻想型說謊,并不是有意說謊。越是年齡小、想象力、創造力豐富的孩子,越容易發生幻想型說謊。
支招: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能隨便給孩子扣帽子,會扼殺孩子想象力;不妨告訴孩子什么是發生的,什么是想象的,讓他逐漸把現實和想象區分開來;同時,教孩子表達自己的想象,比如“我想”、“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