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家長們經常會開玩笑給孩子定“娃娃親”,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家長們不嚴肅的引導兒童對待感情問題,會給孩子心理埋下隨意化、無責任化的隱患,會促使孩子性早熟的產生,不可不重視。
張家和李家,兩家家庭關系不錯,不如朋友變親戚吧!于是兩家在差不多的時間內孕育生命,并且相互許諾:如果孩子生下來是同性,我們就讓他們義結金蘭;如果恰恰好是一男一女,我們兩家就變一家,讓他們互許終身。這個情節可不是只發生在電視劇里的,經常在公園里、廣場上,或是某個媽媽帶著孩子去朋友家里的時候,聽見大人們偶然想到便隨口說出的倡議:我們兩家許個“娃娃親”吧!
2004年9月,重慶有兩對父母還真的給兩家兒女辦了結婚喜宴,并讓他們在儀式上互換金鎖,以表衷心。而現下在網絡上和一些教育俱樂部里也非常流行為兒童開辦虛擬婚姻,借助合成照片和網絡幫助孩子湊成“美滿姻緣”。在成人眼中,這也許只是一個玩笑,只是表達想增進兩家感情的途徑,是逗孩子的小手段,但是,在孩子眼中,這一切可就沒有那么簡單了。兒童還沒有完全理解成人社會,特別是夫妻關系的時候,突然用“媳婦”“丈夫”這樣的詞語稱呼他,會讓兒童心里產生懷疑情緒,例如,是不是自己跟對方小朋友玩的時間太長了?是不是跟所有小男孩(女孩)玩,都會被結成夫妻?這些問題都會困擾小朋友的心理成長,繼而會對他們接下來的與人交往產生影響,甚至會促使他們對異性產生交流障礙,或者是促進他們性早熟。
兒童達到一定年齡自然有交友的欲望,家長們發現這點很重要,應該合理引導孩子們融入社會,鼓勵他們與他人交流,讓他們首先明白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有哪些,相互定位是什么,一些稱謂代表了什么特殊意思,這些都需要家長們耐心細致的引導和傳授,不能蹦極式跳躍發展。突然把一些特殊稱呼加到孩子身上,比如“媳婦”“小帥哥”“董事長”之類的稱呼,孩子心中有模糊的印象,但又不完全明白這個概念,會給孩子造成很大困擾和壓力,對自己行為產生懷疑,擔心以后的處事方式,影響他們進一步融入社會。
孩子有孩子的成長階段和交友方式,家長們應該給于足夠的空間,不要過多干預,讓他們自然接觸真實社會,自己從中尋找朋友,成人除了適當的引導外,最好不要刻意參與。讓孩子過早地以性別區分人群,結交男女朋友,以夫妻互稱,不僅容易造成孩子對愛情這一情感的隨意化態度,也容易導致性早熟,家長們相互間開玩笑,這些都會對兒童產生性暗示,成人們不嚴肅的態度會給孩子造成錯誤引導,很可能會致使以后孩子對待愛情不負責任等情況發生。其實,提高孩子情商,改善獨生子女內向性格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三四個小家庭組成大家庭,孩子之間以兄弟姐妹互稱,不定期聚餐、野營等就是不錯的選擇。群體式游玩交流也會改善孩子怕生的問題,而且幾個家庭聯合培養孩子,也可以緩解現在獨生子女人情觀念淡薄等問題,可以啟發兒童對性別的意識,確實是一個積極的引導方法,有時間的家長們不妨組織一下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