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高手進階
★事前準備★
沒有準備地邊講邊看,語句難免會結結巴巴、不流暢,讓寶寶感到不耐煩的同時,也會沖淡他(她)對故事的總體印象,引不起興趣。如果能先看一遍故事,或自己先念一遍,了解故事的主題和內容,掌握每一個角色的個性和故事情節,那么講起來的時候一定自然又生動。
★新穎的開頭★
老掉牙的開頭很難讓人相信后面會接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新鮮有創意的開頭,才能引起寶寶的興趣,吸引他(她)的注意,饒有興致地聽下去。這個開頭可以是根據故事的內容、主人公的特點編成的謎語,也可以學學動物的叫聲,提出個問題讓寶寶回答,或者念一首好玩的兒歌。
★廣播劇的效果★
即使是很棒的故事,用始終如一的語調、毫無變化的語氣讀來,也會讓人覺得像白開水一樣無味。因此,不妨把每次的故事時間當作一次簡短的廣播劇表演,給不同年齡、身份、性格人物的話語配上不同的聲音,如爺爺的聲音是低沉的,媽媽的聲音是溫柔的;用聲音、語氣的變化來表現人物的情緒情感,在愉快時用歡快的語氣,在難過時用低弱的聲音。遇上有擬聲詞的地方,就用擬聲發音來表現,如火車的“嗚嗚”聲、汽車的“嘟嘟”聲、小狗的“汪汪”和小貓的“喵喵”。除了聲音,動作也能讓故事變得形象生動,如講到緊張的地方,就握緊拳頭,全身發抖,讓寶寶看見情緒的典型表現,必要時還可以手舞足蹈,甚至想辦法加入各種效果。故事講得越生動,寶寶理解了,會聽得更起勁。
★“道具”配合★
3歲前的寶寶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不強,注意力也僅能保持很短的時間。在講故事時如果使用一些有趣的小道具,會使寶寶聽得更明白,注意力也更集中。比如講小熊的故事時,拿玩具小熊來作為故事的主人公,或者讓寶寶一起看著圖畫書,用手指點著畫中的小熊給他(她)看。
★適度改編★
每個寶寶的接受能力和興趣都不同,了解孩子的所能理解的范圍,然后小幅度變動故事內容,使故事更適合孩子的理解和興趣,如有些外國故事的主角名字洋味十足,如果改成孩子熟悉的小朋友的名字,聽起來會更親切。
★適時發問★
講述過程中可向寶寶發問,給他發表意見的機會,提高他聽故事的積極性。給寶寶講故事不是像趕火車,不用急沖沖、目不斜視地朝前趕。在需要的時候停下來,沿著故事的情節線索,提一些有趣的問題讓寶寶回答,如“你可以看出大灰狼化裝成的外婆和真外婆有什么不一樣嗎?”“青蛙自己想不想變成王子”來強化故事的效果,既能引導寶寶感受和理解,又能鍛煉他(她)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同時也使他(她)聽故事時特別專心。但是,講故事并不是在上課,千萬別提無趣又難回答的問題,比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之類。
★有問必答★
寶寶會提出問題,就表明他(她)理解了或未理解故事,如果是因理解了提出的問題,也許正是培養想象力的好機會,自然要好好把握;如果是因理解不了而提出的問題,那為寶寶解釋清楚或引導寶寶思考,也是爸媽們該做的事。而且不及時回應,也在無意中打擊了寶寶提問的積極性。問題是發展思維的起點,對寶寶的好問應加以鼓勵,并引導寶寶從故事中找出答案。
★隨機應變★
寶寶的注意力時間短,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干擾。一旦他(她)對故事失去了興趣,就不會再認真聽下去。在講故事時,最好留意一下寶寶的反應,發現他(她)的注意力不集中時,分析一下原因,及時調整策略。如果因為講述的時間過長,那就趕緊結束吧。若是一時無法結束,可以用疑問句來暫停,同時還能激發寶寶下次再聽的興趣。如果有其他原因分散了寶寶的注意力,則可以利用音調的高低變化,或稍加停頓,給他(她)一個聽覺上的刺激,重新引起他的注意。如果寶寶實在不愿聽下去,也不要勉強,以免寶寶對聽故事產生厭倦心理。
★七十二般變化的結局★
同一個故事,要是能像孫悟空那樣七十二變,變出不同的情節和結局,自然讓人百聽不厭。根據自己的需要采改編故事,還能達到想要的教育效果。在講已經反復講過、寶寶熟知的故事時,在最有趣或最驚險的地方停下來,要寶寶把這個情節講完,這種填空游戲進行多次后,寶寶能很快接上,并從中獲得許多樂趣。還可以先講故事的開頭部分,然后要寶寶講出故事的結尾,或者讓寶寶講這個故事的開頭,你來講結尾。這樣講故事不但能提高寶寶的接受能力,培養想象力,而且還能使寶寶感覺到自己也具備講故事的本領。說不定,他(她)很快就能自己編些故事講給你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