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是人的一種本能,是人類心理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體驗,也是人們對周圍客觀事物的一種正常心理反應。
5~7個月的嬰兒能表現出恐懼。學齡前的兒童已經對恐懼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體會,會提出突然遇到拐賣小孩的壞人,房子忽然塌了,小狗突然咬我怎么辦等一系列問題。
調查發現,90%的兒童在其發育的某一階段都曾發生過恐懼反應,許多恐懼未經任何特別處理就隨年齡的增長而消失。恐懼并不一定都是壞事。恐懼的內容反映了兒童所處環境的特點及年齡發展階段的特點。家長應了解兒童的恐懼心理現象,幫助孩子找出恐懼的原因,消除和克服恐懼心理帶來的不良影響。
幫助幼兒正確認識恐懼源
孩子的恐懼心理往往來源于對事物的不正確認識。孩子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感和神秘感,由于缺乏知識或經驗不足,他們就有提不完的與恐懼有關的問題。這時父母要有耐心,盡可能給孩子一個滿意的答復,讓孩子明白恐懼是正常的,是能夠戰勝和克服的。父母可以讀有關如何科學育兒的書籍,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給怕鬼怪、怕黑暗、怕閃電等現象的孩子講解一些相關的科學知識,注重培養其勇敢精神,及時消除孩子由錯誤認識帶來的恐懼。如孩子怕黑,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在黑暗里做游戲,向他講黑暗中的鬼怪是完全不存在的。
幫助孩子分清想象與現實。不要讓孩子看一些恐怖色彩較濃的影視劇,免得心中留下陰影。一旦產生了恐懼感,作為家長或老師要把這些毛骨悚然的怪物一語點破,幫助他回到現實中來,使其相信父母的力量可以保證他的安全。
樹立榜樣,以身作則
孩子恐懼心理的形成絕大多數與家長的行為和教育方式有關。兒童善于模仿學習,若父母時常制造恐懼的場面或顯現恐懼情緒,孩子也會習產生恐懼。孩子先天懼怕的事物很少,后來之所以怕這怕那,主要是成人恐嚇的結果。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常用“大灰狼”、“警察叔叔”等來嚇唬孩子,使孩子不得不服從父母,做自己當時不喜歡或不愿意做的事。過后甚至做夢會出現“大灰狼”咬自己,“警察叔叔”來抓自己的恐懼心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減少恐嚇。有的父母怕老鼠、怕蟑螂、怕毛蟲,在孩子面前毫不掩飾地表現出對某一動物的懼怕,父母的驚叫聲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留下很久也抹不去的陰影。因此,家長要給孩子樹立榜樣,以身作則,即使碰到自己害怕的場面也要盡量保持平靜、沉著、勇敢,采用示范引導的方法幫助孩子減輕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