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寶寶肚臍潮濕,臍窩內有櫻紅色息肉樣物,則寶寶很可能患有臍茸。臍茸又稱臍息肉,是卵黃管的臍端殘留黏膜所致。有時患兒的臍周可合并有濕疹或臍炎,當臍息肉的黏膜受到摩擦或損傷時則有血性分泌液流出。經電灼治療效果好,一般無并發癥發生。
臍帶主要由臍動脈、臍靜脈、卵黃管、臍尿管組成。臍動脈、臍靜脈于生后一段時間內仍保持開放,最終因內皮增生而閉塞。卵黃管一端與腸腔相通(腸端),另一端終止于臍部(臍端)。臍尿管一端與膀胱相通,另一端亦終止于臍部。在正常情況下卵黃管、臍尿管應于生后即完全閉鎖。新生兒出現臍部疾病常與上述四個組織的閉合不全有關。
臍炎即臍帶殘端發生炎癥,是新生兒臍部較常見的疾病。臍炎較輕或治療及時寶寶常無全身反應,臍部感染嚴重時,則寶寶可出現發燒等全身癥狀,甚至引起腹膜炎和敗血癥,必須接受住院治療。臍炎較輕者保持臍部清潔、干燥,局部涂擦有殺菌、收斂作用的2%龍膽紫溶液有較好的效果。
若寶寶肚臍潮濕,臍窩內有櫻紅色息肉樣物,則寶寶很可能患有臍茸。臍茸又稱臍息肉,是卵黃管的臍端殘留黏膜所致。有時患兒的臍周可合并有濕疹或臍炎,當臍息肉的黏膜受到摩擦或損傷時則有血性分泌液流出。經電灼治療效果好,一般無并發癥發生。
若寶寶內衣常被臍部黏液樣物玷污,而臍部無其他表現時則應考慮臍竇。臍竇系卵黃管的臍端未閉而遺留的較短的盲管,因臍竇內有黏膜附著,故常不斷分泌黏液,如黏液排出不暢則易合并感染形成臍炎。若從寶寶的肚臍看到較多的黏液流出,有時含有糞便樣物,甚至可聽到肚臍排氣,聞到糞臭味,此為較少見的臍腸瘺。臍腸瘺是由于卵黃管未閉合而形成的回腸末端與臍間的瘺管,通過此瘺管,腸內容物如黏液、腸氣、糞便等可流至肚臍,從而引起上述癥狀。若寶寶肚臍外觀正常,亦無全身特殊不適,但于肚臍正下方捫及可活動的囊性包塊時,應警惕卵黃管囊腫的可能。卵黃管囊腫是由于卵黃管的臍端和腸端雖已閉塞,但其中間部仍開放,其中的黏膜分泌液體積聚而致。若寶寶肚臍皮膚濕潤,在用力哭鬧時臍孔有清亮的液體流出,時間較長時臍部常有刺鼻的尿味,這提示寶寶患有臍尿管瘺。臍尿管瘺是由于臍尿管未閉導致膀胱尿液部分從臍孔流出所致。如病程較長,臍部皮膚長期受尿液浸泡則易發生濕疹樣改變。若寶寶在用力或哭鬧時臍部有腫物突出,而在安靜平臥或睡眠時腫物縮小或消失,此即為臍疝,多見于早產兒。因絕大多數臍疝在2歲內有自愈的可能,故新生兒時期臍疝一般不需作特殊治療,但2歲以上患兒自愈的可能性很小。上述幾種情況均應接受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