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兩種炎癥性疾病需家長對其發病原因,主要癥狀有一大致了解。我們在此病的治療上主張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防止聽力損害的發生。控制細胞變態反應、阻斷液體的繼續滲出、恢復變態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是治療本病的三個環節步驟。
5、腺樣體肥大
一部分患兒(其中以肥胖兒,易感冒兒居多)會在2歲左右開始出現睡覺時打鼾,鼻塞,流涕等癥狀,隨即出現漸進的聽力減退的現象,卻往往不被家長所重視,也有醫生會被肥胖、睡姿不良、感冒、慢性鼻炎等病因所迷惑而忽視了此階段兒童比較常見的又一重要致聾因素----腺樣體肥大。腺樣體位于咽后部,為一淋巴結,出生即有。在2歲左右開始發育,并持續到6歲左右;7、8歲時開始萎縮,成人后只留有痕跡(也有成人腺樣體肥大者,比較少見)。在鼻腔分泌物,膿液或急慢性咽喉炎癥的反復刺激下會逐步增生,體積變大,(多數同慢性扁桃體炎同時存在)直至影響呼吸,出現打鼾現象,慢性鼻炎患著也會由此導致鼻通氣更為不良。咽鼓管咽口比鄰腺樣體,如腺樣體過度增生則會壓迫咽鼓管咽口導致中耳通氣不良,引發滲出性中耳炎。這種現象極為常見,但往往由于初診醫生不具備相關的專科知識或經驗,或檢查設備不足而導致不能確診或誤診。此病初期往往以耳悶為主,并漸進性發展,往往同鼻塞,打鼾,或者感冒等等相伴出現,癥狀易被其他癥狀所掩蓋而被忽視,直至影響面容或發現聽力已經影響正常的交流及學習才被重視,而此時聽力損失往往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對于保守消炎治療不能控制的腺樣體肥大,建議手術摘除。在主要癥狀消除后對聽力減退對癥治療,很快就可康復。不過這里必須注意的是,滲出性中耳炎、鼓膜粘連治療中應擯棄以往的鼓膜穿刺置管、激素治療等傳統療法,因為他們產生的抗藥性、復發率、病殘率高的弊端日漸顯現。美國兒科協會等單位主導制定的《兒童及嬰幼兒分泌性中耳炎臨床指南》對此有詳細的解釋說明。國內反復探討表明,手術或中醫藥的經絡治療效果優于傳統的西醫藥療法。
6、外耳道異物、外耳道鼓膜外傷
兒童生性好動,往往會發生將物體放入耳道的行為,直至不能取出才會告知家長,甚至由于懼怕家長而不能告知,就會造成異物長時間滯留于耳道或鼻腔內。異物如未全部封閉耳道,則不會影響聽力,否則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傳導性聽力減退,這就需要接診醫生細致檢查,小心處理。
異物也往往會造成鼓膜或外耳道的損傷。加上其他原因引起的外傷,處理原則如下:
對于新鮮的創面無需特殊處理,簡單清創即可,但務必保持外耳道干燥,禁用滴耳藥水;
如損傷范圍較大可以預防性用藥;
一旦因進水、治療不得當引發繼發感染,形成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則會對聽力產生損害,治療也遵循對應原則;
對于長久不能愈合的鼓膜穿孔,可以手術修補。
如外傷后隨即出現反復嘔吐,眩暈,則務必重視,此時可能傷及較深應去醫院檢查。
7、盯聹栓塞
有家長育兒經驗不足,不能及時清理兒童外耳道盯聹,久之就會形成盯聹栓塞,也是小兒比較常見的暫時性聽力障礙原因之一。也有少部分盯聹量大,質地堅硬者會壓迫鼓膜直接損傷中耳結構。
盯聹為外耳道皮脂腺分泌的油性物質夾雜著表皮脫落細胞形成。
盯聹因人種不同而量和質地不同,其中亞洲人常見為干性脫屑樣,大多不需要特意清理,而會隨著人體頭部的不斷運動而自行排出,但也有部分人腺體分泌量大且十分粘稠,其夾雜其他脫落物后易形成粘稠的、不易排出的膠狀物質,如不能及時清理,則越積越多。其接近空氣的部分干燥形成堅硬的盯聹栓子,阻塞耳道。由于人類耳朵為極為敏感的感覺器官,即便是耳道留有最微小的縫隙,只要有聲波傳入,就會被正常感知,一旦盯聹將耳道全部封閉則立即會感覺聽力下降而就診,家長應當先弄清楚自己以及孩子是什么樣的體質(這種體質具有顯著的遺傳特征),盯聹是什么樣的而嘗試自行清理,如果難度大,則必須去醫院處理。
正常情況下,父母為兒童定期清理外耳道是防止盯聹栓塞形成的唯一方法。
8、藥物因素致聾
治療藥物性耳聾的關鍵是要早發現、早采取措施。在聽力下降、耳聾發生以前,一般會有頭痛、頭暈、耳鳴等癥狀出現,此時要及時停用可疑藥物,并盡早開始治療。
一般說開始治療時間最多不能超過病發起半年,否則效果就很差了。治療原則類似于神經性耳聾,使用擴張血管、營養神經的藥物,通經活絡對一些患者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9、各類病毒感染
各類病毒感染(比較常見的腮腺炎、流感、麻疹、風疹、水痘、帶狀皰疹、梅毒等)也可導致不同程度的單側/雙側的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病毒感染對聽力損害往往具有十分顯著的特異性,其致病機理也不十分明了。一旦被感染就需醫生和家長共同重視,及時詳細檢查,爭分奪秒的進行治療。也應盡量做到預防性檢查。但因病毒類感染對聽力的損害往往是在較為嚴重的主要癥狀所掩蓋(如發熱,昏迷,嘔吐等等),所以發覺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