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行為發育是指心理活動、個性特征和行為方式隨年齡發生的變化。掌握個體發育的年齡特征,是我們認識兒童、了解兒童的需要,也是我們指導父母教養實踐的理論基礎。兒童心理行為發育的年齡特征成為評價兒童發育狀況的依據。
兒童認知發育
認知(cognition)是指知識的獲得與問題解決的過程,是知之過程;而通常所說的智力(intelligence)是認知活動的綜合,是知之能力。認知和智力的核心是思維過程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1.兒童感知發育 感覺器官(視、聽、嗅、味、皮膚、本體感受器)把感覺到的各種信息(個別的、外部的特征),經過大腦的加工,與原有的經驗結合,形成對事物整體的、本質的、規律性的認識。這是感知過程,前者稱之為感覺,后者稱之為知覺。
(1) 兒童感知覺發育的年齡特征
1)嬰兒感覺功能發育:胎兒的聽覺相當靈敏,這是胎教的理論依據之一。新生兒對聲音反應迅速,甚至能區分200Hz和1 000Hz的聲音。2個月齡的嬰兒已能辨別不同人說話的聲音和同一個人說話時不同的語調,6個月齡時能區分父親或母親的聲音,叫嬰兒名字時有應答性反應。3~4個月齡的嬰兒頭轉向聲源,8個月眼和頭同時轉向聲源。嬰幼兒能聽到0~20dB的響度,若只能聽到21dB以上響度的聲音刺激則有聽覺障礙。
新生兒對光的反應敏感,出生時已有瞳孔對光反應,出生12~48h,2/3嬰兒兩眼追蹤移動的紅環或紅線球,3~4個月能辨別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現為對明亮、鮮艷的色彩特別是紅色感興趣。新生兒能區分人臉和非人臉,出生后2周可區分媽媽與爸爸的臉。出生3~5周的嬰兒,視覺集中時間僅為5sec,3個月齡時達7~10min。4~12周的嬰兒兩眼隨物體移動180°,12~20周看自己的手,能看見75cm遠的物體。
出生之前,胎兒的嗅覺和味覺相關的神經已髓鞘化,新生兒的嗅覺和味覺功能發育相對完善。哺乳時,新生兒聞到乳香就會尋找乳頭,3~4個月齡時能區別愉快和不愉快的氣味,7~8個月齡時開始分辨出芳香的刺激。出生2h的新生兒即對糖水表示愉快,對檸檬汁表示痛苦。4~5個月齡嬰兒對食物的任何改變出現非常敏銳的反應。
新生兒已出現痛覺,但不甚敏感,易出現泛化現象。新生兒觸覺敏感,有些原始反射與觸覺的敏感性有關。新生兒溫度覺靈敏,能區別牛奶是溫度是否太高或太低,3個月齡的嬰兒能區分31.5℃~33℃水溫的差異。
2)兒童知覺發育:5~6個月齡的嬰兒即出現深度知覺,如嬰兒爬到"視覺懸崖"邊上時,出現退縮反應。但兒童深度知覺發育持續時間很長,6歲前往往因判斷不準確而跌到或撞到。
1歲,出現空間和時間知覺,"藏貓"游戲提示兒童理解空間和時間交替出現,這種空間和時間的概念要與視覺和動覺相連系。
2~3歲兒童能辨別各種物體的屬性如冷、熱、軟、硬等,5~6歲能區分同樣體積當重量不同的兩只盒子。
3歲,開始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的時間概念,但對上午、下午、晚上的理解要到5、6歲,而今年、去年、明年的時間知覺要到6歲以后。
3歲兒童開始辨別紅色,對黃、藍、綠的準確辨別要到4~6歲。
5、6歲的兒童以自我為中心分辨左右,而以對方為中心分辨左右則要到7、8歲。
?。?)對兒童教養的意義:豐富的語言、聲音、視覺刺激,促進視覺、聽覺發育;豐富的情感投入,促進兒童的體感和安全感的發育;圖片、實物、情景結合語言刺激,促進知覺、注意、記憶和思維的發展。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和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逐漸培養兒童觀察能力。方法是,從無目的的觀察到有目的的觀察,觀察時間由短到長,從觀察事物表面的、明顯的特征到觀察事物隱蔽的、細微的特征,從對事物的個別的特征到整體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