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學家羅夫斯在《與孩子談死亡》書中提醒:“如果孩子能在開誠布公談論死亡的環境下長大,那么他對死亡會有較好的理解,不至于太害怕。”
說個家族故事引導孩子認識死亡是自然的生命現象,可從共同分享家族故事起頭。陳質采建議,家人相聚聊天時,找出泛黃照片翻閱,跟孩子說說我們的爸爸媽媽、或記憶中已逝的爺爺奶奶,他們從哪來?做什么工作?生了幾個小孩?他們那時候喜歡玩什么游戲?吃什么東西?最令人開心或難過的事?也可以陪孩子把這些故事畫下來,在畫圖說故事過程中,逐漸了解生死。
拿寵物當媒介很多小孩喜歡養寵物,寵物壽命短,極易成為小孩接觸死亡第一道經驗,父母不妨善用機會進行生命教育。
社工師蘇絢慧有一次參加教會舉辦的園游會,其中有項撈魚比賽活動,撈到魚的小孩又蹦又跳,很想把魚兒帶回家,很多父母都不肯,說帶回家也是死掉,死掉會難過。“很可惜,錯過對小孩進行生命教育。”
曾到英國進修死亡課程的蘇絢慧搖頭,她舉國外例子,如果魚死了,家長教孩子用衛生紙包起來放在盒子里,甚至陪孩子進行簡單儀式,告別小魚,“還有家長在馬桶旁邊辦小小告別式,做個禱告,然后才沖掉。”
寵物過逝經常激起孩子對死亡的疑問,狗狗小白去了哪里?天堂是什么,我可不可以一起去?愈來愈多研究指出,當孩子被鼓勵發問與死亡有關的問題,并容許表達情緒,經常被關愛,遭遇親人過世時,較能面對。
美國加州大學醫學中心教授伊凡斯建議,讓孩子觀賞卡通獅子王,看到小獅子辛巴的爸爸死掉,電視機前的孩子跟著掉淚,其實就是在“演練”悲傷,學習讓情緒有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