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抗生素應注意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毒性反應及二重感染。過敏反應形式多樣,輕者可出現皮疹、藥物熱、血管神經性水腫,嚴重者哮喘,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
你一定聽說過抗生素這個詞,你的家里也一定有抗生素,但抗生素不是萬靈丹,該不該用,怎么用,當媽媽的你可不要輕易作判斷。
媽媽們一般都知道“抗生素”這個詞,也聽說了不能濫用抗生素,可孩子得了病,最要緊的是趕快治好,只要藥能治病,哪里還顧得上醫生和專業人士的忠告。多年來,盡管對合理使用抗生素進行了大量的宣傳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目前在兒童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由于醫生或家長的原因,仍存在著種種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現象。
抗生素使用的誤區
孩子得病,家長往往焦急萬分,總是希望能馬上用藥且立即見效,由于對抗生素認識的誤區,有時過于強調抗生素在病程變化中的作用,甚至在疾病的治療中依賴抗生素,常見的問題有:
1、發熱即是有炎癥,就應該使用“消炎藥”。有的家長急匆匆帶著高熱的孩子到醫院就診,并告訴醫生在家已經服用抗生素了;有些家長就診時強調,孩子發熱一定要用抗生素病才能好;
2、 不就診,隨意服用家中現有抗生素,缺乏選擇性;
3、 幾種抗生素同時服用或頻繁換藥;
4、 隨意停服或間斷服用,認為不發熱即為病愈,或為省事不按藥物說明服藥,隨意減少用藥次數;
5、 預防用藥,認為孩子病了,用上抗生素就安全了,就可以不出現合并癥或并發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