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利用古代現成的反切。有些漢字是多音字,因此有不同的反切。我們選擇的反切必須和字義吻命。如趙字有"直紹切",其他兩個反切就不適用。同樣的音讀,不同的韻書使用的反切字可能不同,如趙字《集韻》讀"直紹切",《說文解字》徐鉉引《唐韻》讀"治小切"。我們可根據情況隨意選擇。由于威信音讀有差異,有些反切很難切出今天的音讀,這不妨礙命名的使用。命名并不是拼音,它只是找兩個相關的字表達命名者意愿,不需要認真地切讀。
以下是我國某姓氏的反切:
王,雨方切。 張,陟良切。 卜,博木切。 錢,齊延切。
孫,思魂切 柯,居何切。 楊,余章切。 江,古雙切。
池,陳如切。 柳,力九切。 柴,鋤加切。 宮,居雄切。
過,古禾切。 韋,于非切。 黃,胡光切。 顧,古慕切。
祖,則古切。 都,東徒切。
那些以姓氏為名的人,就可以把古代的反切作為名字。例如:
張雨方(王) 劉陟良(張) 李博木(卜) 路齊延(錢)
鄧思魂(孫) 段居何(柯) 竇余章(楊) 嚴古雙(江)
謝陳知(池) 鐘力九(柳) 溫鋤加(柴) 馬居雄(宮)
尚之由(周) 賀居吟(金) 薛古禾(過) 范于非(韋)
孟胡光(黃) 雷古慕(顧) 畢則古(祖) 羅東徒(都)
對于其中不滿意的字,還可以進一步調整。發"謝陳知"的"陳"是姓氏,用在名字里有些別扭,可用諧音字代替,改為"謝辰知"。而"孟胡光"也可改為"孟湖光"。
其他普通字的反切也可以入名。例如:
蕭魚澗(雁) 李之刃(震) 丁奴冬(農) 馮戶千(賢)
沈知鄰(珍) 巷郎丁(玲) 解博江(邦) 王力尋(臨)
使用古代現成的反切,雖然比較省事,卻有三個缺點:一、許多反切不適合入名,如"寧"讀"囊丁切","囊"不僅筆畫多,不好寫,而且受"窩囊"一詞的影響,多數人也不喜歡這個字;二、反切是古人注意的方法,反切用字必然比較集中,比較固定,相同的聲母或相同的韻母所使用的反切用字也大致相同,缺少變化;三、由于威信音讀的差異,許多反切一般的人切不出音讀來。因此,從命名的角度出發,利用古人現成的反切,不如自己制造反切。
B、自己制造反切。就是利用反切的原理,把自己選中的字根據普通話的讀音離折成兩個音節,然后根據音節再去選字。譬如劉姓的父親為兒女命名,他希望兒女性情安寧,生活安寧,工作安寧,決定用寧字。介"劉"系大姓,"寧"聯綴,不僅俗氣十足,而且容易重名。那就可以使用折音法。其方法如下:
①寫出"寧"的拼音:níng
②將聲母和韻母分開:n íng
③為聲母"n"增補韻母:nǎi、nán、nèi……
④為韻母"íng",增補聲母:
líng、míng、píng、qíng、tíng……
⑤根據兩組音節選字:
乃、南、男、內……
玲、明、萍、情、亭……
⑥將兩組字給合名字,從中選擇自己最滿意的組合,譬如"劉乃亭"。"乃亭"切出的聲音正是"寧"。可以看出,"劉乃亭"這個姓名不僅保留了"劉寧"的音和義,而且審美效果也大大改觀。自己制造反切,選字的范圍擴大了,而且審美效果也大大改觀。自己制造反切,選字的范圍擴大了,命名的效果一般要優于利用古人現成的反切。例如:
趙吉雅(賈) 路亦房(楊) 夏白霽(畢) 田之光(莊)
顧了然(蘭) 劉萬磊(偉) 梁鶴歸(輝) 王布音(賓)
析音而得的名字與拆字而得的名字有一點相同,那就是也含有一種特殊的怪味,在我國當代人名中,可謂異軍突起,獨領風騷。
(7)襯字法。就是在單字的基礎上綴加一個襯字。我國傳統的人名襯字大致可分為美辭、虛字兩類。例如:
A、美辭
丁士美 仇士良 丘士元 于子仁 仲子陵 全子棲
王彥章 何彥先 李彥仙 史公銖 馬公顯 楊公遠
田文虎 任文薦 向文敏 白元光 安無信 呂元善
石允常 吳允嘉 周允元
其中"士"、"子"、"公"、"文"、"允"之類均為美辭。這些美辭固然有實詞意義,但它倦姓名中,無論同姓氏還是名字中另外一字,意義上都不發生聯系。它們只是在形、音、義三方面起個襯托、調整作用。
B、虛字
譚之綱 顏之推 魯之茂 龔玄之 嚴挺之 裴松之
厲汝進 趙汝馭 衛汝貴 顧我鈞 莫我愚 張我正
蕭自開 鄭自壁 艾自修 詹爾達 包爾庚 呈爾塤
閻其相 董其昌 丁其譽 劉斯潔 萬斯同 來斯行
何吾騶 朱吾弼 張吾瑾 薛所蘊 楊所修 沈所安
葉矯然 孟超然 吳浩然 耿靜如 朱炳如 梁藹如
尹如翁 管如德 冀如錫 鮑若雨 錢若水 孔若思
劉乃大 許乃釗 謝東實 方于魯 楊于庭 謝于寅
田在宥 蘇在熔 儲在文 溫曰鑒 白曰可 羅曰琮
淵維城 楊維楨 邊維垣 危亦林 朱亦棟 胡亦堂
丘必明 吳必大 李必恒 文不識 趙不尤 楊不花
郭以重 陳以莊 趙以夫 蔡再雄 白再榮 楊再思
朱方旦 牛方大 翟方進 鄔克誠 魏克愚 羅克開
馓可久 關可成 鄧可賢 李獻可 史志可 沈在可
盧何生 施何牧 張何丹 葉由庚 黎由高 朱由崧
費而音 施而寬 麥而炫
其中"之"、"汝"、"我"、"自"、"爾"、"其"、"斯"、"吾"、"所"、"然"、"如"、"若"、
"乃"、"于"、"在"、"曰"、"惟"、"維"、"亦"、"必"、"不""以"、"再"、"方"、"克"、"可"、
"何"、"由"、"而"之類均系古代漢語中的虛字。這些虛字意義比較虛,在名字里似乎有意義,又似乎沒有意義,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