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是否同時讓孩子接觸多種語言要看孩子具體情況,或者找專業醫生測評,如果語言能力一般的孩子,建議先以一種語言為主(母語為主),待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后再介入第二種語言,這種情況不影響孩子學習第二種語言;如果老人或保姆帶孩子,地方方言很重,建議先學習普通話,帶點地方口音的普通話一般來說對孩子影響不大,因為孩子比較小的時候語言豐富程度還有限,經常使用的一些話學成普通話再跟孩子交流還是比較容易的。
??? 主持人:“貴人話語遲”是一句俗語,是否有依據?實際上如果孩子語言能力發育落后的話,每個做父母的都會心急,經常會聽到一些媽媽們說“**家的孩子比我家的小幾天,卻能說很多話了”,前面劉主任也提到了“語言發育有個體差異,有些會早一些,有些會晚一些”。那么,是否有具體的措施能幫助這些語言發育慢的孩子呢?
??? 劉春陽:貴人語遲沒有科學道理,有時因為這種想法會延誤了孩子的語言促進和治療,如果是2歲之內孩子的語言發育速度較慢,比如說8個月的時候沒有爸爸、媽媽、噠噠的出現,10-12個月沒有自言自語的情況,1歲-1歲2個月沒有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1歲半以后語量仍然很少,這種情況都在提示有可能有語言發育障礙的可能,就要開始做語言促進,家長要有意識的多跟孩子說話,對日常生活中的所做的事情都用語言重復出來,對重要的名詞、動詞要多次重復,同時鼓勵孩子表達,在說話的時候要看著孩子,讓孩子注意到自己的口型變化,如果2-2歲半孩子的語言仍沒有很好的發展要看專業的醫生,不同的孩子語言促進方法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孩子要做特殊的語言訓練,一般來說,一對一的訓練在2歲半-3歲后開始。
??? 主持人:我們知道一般是在寶寶四到六個月的時候添加輔食,所以,這里我們也想了解一下,孩子的飲食與語言發育有關系嗎?
??? 劉春陽:孩子的飲食與語言發育密切相關,按照孩子的月齡按時添加輔食會使孩子唇舌咽等口腔器官得到很好的鍛煉,在食物的研磨、咀嚼、運送、吞咽過程中口腔的各部位肌肉得到很好的鍛煉,也就是說語言發展“硬件”得到很好的完善,這樣會使語言的流暢性、語言的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
??? 如果孩子始終吃很軟的食物,比如1歲2個月以后仍然只吃泥糊狀食物,2歲左右只吃面條、粥、菜泥等很軟的食物,都會使口腔功能的發展受到障礙,在說話的時候唇、舌、咽等的靈活性、協調性就會出現問題,出現語言障礙。
??? 主持人:現在也有一種說法是多給孩子聽音樂、聽兒歌也會促進孩子的語言發育。劉主任,這種做法是否正確?
??? 劉春陽:聽音樂、聽兒歌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和語言發展都是有好處的,但要適度,有些家長認為既然有好處那么就全天都給孩子聽音樂、聽兒歌,而忽略了撫養人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這種情況使孩子語言發展受到影響,因語言的重要功能是用來溝通,如果沒有情境下的互動和溝通,只是聽音樂、聽兒歌等用機械的方法讓孩子聽到聲音,對語言的發展是沒有太多幫助的,甚至會影響語言的發展,所以音樂和兒歌可以作為語言發展的輔助手段,適量使用,比如說每天聽1個小時左右,并且可以跟孩子在互動時重復兒歌的內容,并作出各種表情,這樣對語言發展的幫助是比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