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期間,為了肚中的寶貝,我們會認真地學習懷孕知識,了解從懷孕到分娩自己身心的各個細節。那么分娩之后呢?你對分娩后的身體和心理狀態還如之前那么熟悉嗎?你對自己身體和心理的變化還如之前那么關注嗎?
子宮如何變化?
分娩一結束,媽媽的身體就開始朝孕前水平迅速地恢復。其中子宮和陰道等性器官的變化是最明顯的。分娩開始時,為了將寶寶生出來,子宮會加速收縮,而這種收縮,即使在分娩結束之后也是不會馬上停止的。此時的子宮收縮主要是為了防止發生大出血以及促進惡露的排出。我們將此稱為“子宮的恢復”。一般來說,子宮要恢復到孕前的大小,還需要6~8周的時間。
宮底的高度
平常時期的狀況:位于骨盆內,無法摸到。
產后的變化:
分娩后不久,在肚臍下方5~6厘米處能觸摸到子宮底(子宮的最上面)在分娩后12~24小時之后,返回到肚臍的高度,這是骨盆肌肉的張力得到恢復以及膀胱內充滿尿液所引起的,是正常的。
產后第3天,又降到與分娩后不久時相同的高度。
產后第4天,位于肚臍和恥骨之間。
產后第6天,位于恥骨上方2~3厘米處。
產品后第8~9天,與恥骨處于同等高度,之后進入骨盆之中,此時從肚子上就無法觸摸得到了。
子宮的重量
平常時期的狀況:重約50克。
產后的變化:
分娩后不久,子宮的重量約為1000克。
產后1周,為之前的一半,大約500克。
產后2周,約為350克。
產后5周,約為200克。
產后6~8周,恢復到孕前的重量,大約60克。
子宮腔如何變化?
子宮腔的長度
平常時期的狀況:約為7厘米。
產后的變化:
分娩后不久,子宮腔的長度約為15厘米。
產后1周,子宮腔的長度約為12厘米。
產后2周,子宮腔的長度約為10厘米。
產后3~4周,子宮腔的長度約為8~9厘米。
產后6周,子宮腔的長度為7厘米,恢復到孕前的長度。
子宮頸管如何變化?
平常時期的狀況:約為3厘米。
產后的變化:
子宮頸管的恢復是非常迅速的,分娩后不久大約6~7厘米長,產后僅8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恢復成原來的長度。另外,子宮頸管的內腔在產后第3天將縮小到只能插入2根手指的寬度,在產后第10~12天則縮小到只能插入1根手指,并且在產后第4周外子宮口關閉,并形成橫裂。
提示:通過觸摸很難準確地判斷子宮的高低,所以請不要自己測量。另外,子宮的恢復狀態也是因人而異的,如果有什么擔心或疑問,最好向醫生咨詢。
陰道如何變化?
分娩后不久的陰道壁呈青紫色,有些腫脹,沒有褶皺。陰道也是在分娩之后就開始恢復,腫脹日益緩解,陰道壁的松緊度也將恢復。在產后1周左右,陰道內恢復到分娩前的寬度,在產后4周左右,再次形成褶皺,基本上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但是,一旦之前有過分娩經歷,陰道則無法完全恢復,要比分娩前略微寬一些。
外陰部
外陰部也是自分娩后不久就開始恢復,腫脹也開始緩解,并恢復到原來的松緊度。聚積的色素在產后6~8周內慢慢消退,最后略微有些殘留的痕跡。骨盆底部肌肉群的恢復需要較多的時間。一般需要4~6周才能恢復到孕前的狀態。
輕度的撕裂往往在產后1周左右得到恢復,而比較深的會陰撕裂或較大的裂痕則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痊愈。
惡露啥時候變化?
分娩結束后,陰道會像月經時一樣,有出血現象。我們稱之為“惡露”。它是由分娩時產道、子宮和陰道因受傷而流出的血液、淋巴液中的黏液以及脫落的細胞等混合而成的。
惡露的變化
分娩后不久,惡露的成分大部分為血液,顏色為紅色,而且量也非常多。
產后第2~3天,基本仍是紅色的血液,但排出量大幅減少。
產后第4~5天,顏色漸漸變淺成褐色,排出量變少。
產后1周,從褐色變為淺淺的黃褐色,排出量進一步減少。
產后第10天~第3周,顏色變為淺黃色的漿狀,排出量更少了。
到了產后4~6周,則變成了淺淺的白色排泄物。
提示:惡露的顏色和排出量可以作為了解子宮恢復狀況的一個參考。如果產后運動過量,在喂奶時,后陣痛就會變強,排出量就會暫時增多。
另外,如果有以下癥狀,則需要倍加留意,并需要向醫生進行咨詢。一直有要排泄的感覺比之前的顏色更紅血液中夾雜有大個血塊疼痛感進一步增。強另外,出院之后,如果有惡露紅色加深、排出量增多、后陣痛強烈、褐色的惡露持續1個月以上、發出難聞的氣味或者發低燒等情況,請盡快就醫診治。
月經啥時候恢復?
在很久以前有種說法,進行母乳喂養,可以避孕。確實在產后不久,為了分泌出子宮恢復和母乳分泌所需的激素,很難進行排卵,也不會來月經。據有關產后月經重來和排卵的研究表明,哺乳時間的長短和產后無月經時間是成正比的。但事實上,在哺乳期內月經重來的時間往往又與此研究結果相反,存在很大差異。據說這是因為受到了下述因素的影響:
是否母乳喂養、哺乳起止時間、哺乳次數、哺乳量、媽媽的年齡、分娩次數、營養狀況、妊娠分娩期間的疲勞程度、兒童的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