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培養的第五步-----形成環境 ,讓家庭生活和學校環境乃至社會風氣成為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支持力量。
什么叫良好的環境和風氣?
分橘子的故事。
還可以講北京市史家小學的案例。該校學生的文明習慣之所以好,與校風良好有密切的關系。他們的做法使我很感動。這個學校種的杏樹很矮,一年級的學生伸手就能抓住,但是沒有一個人隨便摘杏。現在杏樹換掉了,換成了柿子樹。秋天,紅紅的大柿子壓彎枝頭,也沒有人伸手去摘。是學生們不知道柿子好吃嗎?顯然不是,北京的孩子都知道柿子很好吃。他們不隨意摘取是因為心中有榮譽感,你不摘是好學生,我也不摘,我也要做好學生。好的家風是好的家庭環境,好的校風就是好的校園環境。
最后豐收的時候摘下來,低年級一人一個,高年級兩人一個,分不過來,就這樣分了。多有挑戰性啊!習慣的養成,是有很多現實的體驗機會的。
非常神奇的是,好環境好習慣的影響力具有遷移性。也就是說,在某個方面做得好,有可能在另一個方面做得也好。這個學校的老師帶學生去看電影,有1000多個學生,入場時間5分鐘,沒有聲音。結果人都坐齊了,樓上的放映員還以為人還沒來呢,這就是習慣的魅力。
史家小學的的故事耐人尋味,我們培養孩子好習慣需要注意,一定要形成一個良好的環境,因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比方家里都不能罵人,孩子如果罵人,全家人都不理他,就是好的環境。
家里有個學生,就需要家庭成為書香之家。當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父母千萬別打麻將。有的父母邊嘩啦嘩啦打麻將,邊說:"兒子,好好學習啊,考北大、考清華。"他能考上嗎?
再比方你老在家里看電視,韓國電視劇一集接一集地看,看得淚水漣漣,你還說:"孩子,別看電視,你要好好學習,寫作業去。"你說這孩子能專心學習嗎?
你知道孩子這個時候都怎么辦嗎?你看電視他不敢過來,但是他想看,他就把門開個縫兒,耳朵豎得尖尖的,用耳朵聽電視,這多累呀!所以說人是環境的產物,這個時候怎么辦呢?孩子不在家的時候你盡可以看電視,或者孩子睡覺了你再看電視,孩子學習的時候你最好別看電視。你是個大人都控制不了,孩子還那么小,他更抵抗不住誘惑了。
培養習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這并不是說習慣培養不起來,是你的方法不到位。我們的研究發現,習慣養成的過程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良好習慣的培養是有層次和有重點的,在培養個人性習慣的同時,側重培養社會性習慣;在培養動作性習慣的同時,側重培養智慧性習慣;在培養傳統性習慣的同時,側重培養時代性習慣。顯然,習慣的培養是門科學。那么習慣培養的原則是什么呢?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習慣培養的目標是什么呢?是培養良好習慣來解放孩子的大腦,讓孩子從一些低級的、束縛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中解放出來。比方不磨蹭,不言而無信,不做一些低級趣味的事情,要使孩子生活得很有情趣、很有意義。
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世紀,習慣培養的過程也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有些習慣孩子比大人形成的早,像環保,我們就要向孩子學習。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而且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父母老師跟孩子的關系越好越有助于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這樣才有親和力,親其師信其道。
習慣決定孩子命運,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培養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從培養行為習慣做起。我們抓住行為習慣培養這個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最有效的一條途徑,這就是我們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最基本的任務。讓我們記住這樣一句名言: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我們通過培養好習慣來締造孩子的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