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嬰兒對聲音的偏好
適當的聽覺刺激會促進孩子在情感上與人的溝通及語言方面的發展,并培養孩子積極地樂于接受外界事物的態度。所以,父母從嬰兒出生之后,一方面要經常反復地給孩子說些簡單上口的童謠,唱好聽悅耳的歌曲,說充滿愛的話語,另一方面也要觀察嬰兒聽到聲音之后的各種反應與身心狀態,這對孩子的聽覺、情緒、動作等的發展都有極大的好處。反之,過分吵鬧、尖銳、刺激或不愉快的聲音會讓嬰兒受到驚嚇,他們的大腦聽覺系統會排斥這些聲音,這對大腦發育極為不利。
為寶寶提供適宜的聽覺刺激
1~3個月時
聽音樂:方法是媽媽在哄寶寶吃奶,或者寶寶躺在床上清醒安靜時,或者懷抱寶寶哄他高興時,播放一段旋律優美、舒緩的樂曲,最好是胎教時播放的音樂,這可以訓練孩子的聽覺、樂感與注意力。
說悄悄話:寶寶睡醒之后母親用溫柔緩慢的音調對寶寶說一些悄悄話,每天2~3次,每次2~3分鐘,給寶寶提供聽覺刺激,并促進親子交流。
搖鈴鐺:在他頭部兩側搖鈴鐺,節奏要快慢適中,音量也要大小適宜,觀察他對鈴聲的反應,通過此種方法可以檢驗孩子的聽力,發展聽覺。
4~6個月時
唱念兒歌:寶寶這個階段特別喜歡節奏明快的兒歌,雖然他不懂其中的意思,但他喜歡兒歌中有韻律的聲音和歡快的節奏,每天至少唱念1~2首,每首兒歌至少唱念3~4次。
追尋聲源:媽媽在嬰兒房間里某個地方將玩具(鈴鐺、拔浪鼓、口琴等等)弄出聲響,使之發出各種悅耳的聲音,觀察孩子視線是否會轉移到有聲響的地方,每天2~3次。
7~9個月時
叫小名:媽媽用幾種語調叫孩子的名字和其他人的名字,觀察他是否在叫到名字時能夠轉過頭來,既培養他的聽力,又訓練孩子對語言的反應。
玩“指揮家”游戲:選擇一首鼓點鮮明、旋律感分明的音樂播放,然后媽媽從背后抓住他的手臂,合著音樂的節奏拍手,并隨著旋律,變化手臂動作的幅度,培養寶寶配合音樂節奏的能力。
10~12個月時
寶寶長到10個月之后,媽媽每天給孩子唱一首簡單、輕快、抒情的兒歌,用清晰而舒緩的語調給他講故事,,同一故事要反復地講幾遍;看一些構圖簡單、色彩鮮艷、故事情節單一、內容有趣的嬰兒畫冊。
寶寶:擁有靈敏的鼻子
借嗅覺了解外界環境
嗅胎兒從剛出生時就有了一定的嗅覺功能,能識別母親身上的氣味。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當孩子哭鬧不休時,將留有母親氣味的衣服放在嬰兒枕頭下,可以幫助它安然入睡。研究顯示:經由鼻子來呼吸,會提高腦部對氣味的靈敏度,使腦波變大,也就是腦部的運作會更靈活。鼻子不通的人,氣體無法上傳到嗅覺細胞,因而暫時或長期失去嗅覺,會影響了注意力及記憶力。
促進嗅覺靈敏的竅門
1、嬰兒出生后可以讓他聞香味、臭味及刺鼻的味道,以刺激嬰兒的嗅覺發展
2、吃飯時,學會讓孩子享受食物的香味
3、讓孩子學會用鼻子呼吸,少用嘴巴呼吸
4、家人最好不要抽煙,以免破壞孩子的嗅覺靈敏
5、帶孩子到植物園去接觸不同的花草,樹木的氣味,家中也可以定期更換不同香味的香精油或者盆花
寶寶:打好語言交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