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飯磨蹭,家長就和他比賽誰吃飯快,故意輸給他;孩子作業不認真,大人也和他比賽,看誰寫字更工整、漂亮,同樣也讓他幾招……越來越多的家長喜歡借助和孩子比賽,故意輸給他們,激發他們做事的動力和自信。然而,凡事都有一個度——
家長常故意輸給孩子孩子無法接受做“第二”
“以前兒子每次吃飯總是吃不了兩口,就這屋看看電視、那屋摸摸玩具,一頓飯得吃1個多小時。”為改掉兒子的壞毛病,劉女士沒少打罵他,可不管用。后來,朋友出了個主意——和孩子比賽,看誰吃飯快,故意輸給他。就這樣,劉女士哄著、騙著,兒子吃飯不再像以前那么磨蹭了。第一次嘗到甜頭,劉女士有點樂此不疲了,兒子穿衣服慢、畫畫不專心,她都和他比賽,并故意輸給他。這個方法幫兒子改掉了身上不少毛病,而且,兒子的自信心和求勝欲也越來越強。
可前段時間的一件小事讓劉女士對“故意輸給孩子”的做法產生了疑問?!八坪踅邮懿涣顺蔀椤诙?,我一說誰表現好,他馬上反駁說‘我表現比他好,他不好’。”劉女士說,前陣子,幼兒園查視力,兒子兩眼都是1.0,她就說很多小朋友視力都是1.2~1.5,因為他們電視看得少,想趁此讓兒子少看電視??蓻]想到,兒子非說他的視力是1.0,別的小朋友都是0.8。她再堅持,他就大哭了。
從失敗中獲得自信和成功體驗一樣不可缺少
“賞識教育也好,自信教育也罷,有一定內在要求,并不是讓孩子在所有事情上都要取得成功?!编嵵荽髮W教育學院心理系副教授耿耀國博士說,成功比失敗次數多得多的人的確自我評價更積極,他們面臨新任務、選擇有挑戰性的事情時,勇氣和自信也更強。但是,從失敗經歷中獲得自信,和成功體驗一樣不可缺少。
“人一生中會遇到很多挫折,失敗后奮起的經驗越多,才能具備更多的對抗挫折的勇氣及應對挫折的技巧?!惫⒁珖f,如果一個孩子只體驗成功,尤其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贏得成功,只會讓孩子自我優越感越來越強,一旦遭遇失敗更易逃避、退縮。還有一些家長選擇難易程度、時間要求完全不等的任務和孩子比賽,比如拿大人打掃全家衛生和孩子洗手帕做比賽,結果自然是孩子贏。然而,這樣容易獲得的成功不但會滋生孩子的自負、驕傲心理,特別是對小小孩來說,還可能使他尚未建立完善的時間觀念混亂。
當孩子失敗時不妨歸結為努力不夠
家長和孩子比賽的方式能夠很好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過,家長不必一味求輸,關鍵看你如何幫孩子合理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