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三歲的孩子有了獨立的愿望,特別是在行為上要求獨立,他們喜歡自己動手做事,也常用‘不’來表示自己的獨立性。”許慧說,如果被家長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礙,他們不僅會產生憤怒情緒而發脾氣,還會挫傷剛剛萌發的積極性。
為盡量避免上述情況發生,一方面,家長不要過多限制孩子的行為,不要給孩子提出過多規定、要求,以維護孩子逐漸發展著的獨立意識;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因為能力所限、做不好事而發脾氣了,家長要多鼓勵、引導,必要時為其做示范,然后讓他獨自再做一次,并及時予以肯定和獎勵。
培養移情能力消除自我中心
【場景三】最近,2歲半的游游特別容易發脾氣,和小朋友玩的時候,玩人家的東西,別人不給,她就搶奪,而自己的卻不肯借給別的小朋友玩,別人強行拿走的話,她又會大吵大叫,表現得很霸道。
“嬰幼兒時期心理活動的一個特點就是存在顯著的‘自我中心’現象。”許慧說,孩子在認識外界事物或理解游戲規則等很多過程中存在傾向性,還不能做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
怎樣才能幫孩子消除“自我中心”呢?許慧建議家長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也就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賞別人的感情。
家長不妨嘗試這些方法:1.向孩子傾訴情感。明確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我很高興,你那樣做,我會很生氣等,并講清楚為何會產生這種情緒。這不僅能讓孩子體會別人的情緒,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歡樂或痛苦,還能學到表達情感的詞匯和表達情感的方法。2.教孩子換位思考。比如遇到一個孩子摔倒時,讓他回憶自己摔倒時痛苦的感受,從而換位體會他人的情緒。
擁抱、傾聽幫孩子釋放不良情緒
即便家長再細心,孩子仍然難免出現委屈、生氣甚至憤怒等情緒,但由于他們控制、調節能力不足,這時就需要家長的幫助。許慧說,當孩子出現委屈、害怕等不良情緒時,家長可以先用擁抱、撫摸、親吻等方式安慰他;然后,耐心地引導他說出自己的不滿等感受,如果孩子自己無法表達內心情緒,家長可以用語言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幫他釋放不良情緒。
但是,如果孩子依然情緒激動,家長還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宣泄方式,比如讓孩子捶打枕頭、撕紙、大吼等;或者放點音樂,進行戶外運動,既是一種釋放,也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