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篇
寶寶溢、吐奶嚴重時,高迪偉醫師表示,就要懷疑寶寶是否有以下情形:
【肥厚性幽門狹窄】
新生兒在1個月大時,如果溢、吐奶呈現噴射狀且愈來愈嚴重,醫生這時會懷疑是否是因為幽門狹窄,也就是胃部幽門肥厚和收縮異常。
寶寶喝奶狀況:喝得慢或是喝不下。
原因:這些寶寶在喝奶時,不但喝得慢或是喝不下,是因為奶水在通過食道時,就卡在胃部幽門下不去,最后奶水竟然連著胃酸全吐了出來,其癥狀是因胃幽門的環狀肌肉變得肥厚(胃接十二指腸的區域)造成胃出口阻塞。
治療:目前雖然造成此肌肉異常肥大的原因仍然不太了解,但是大部分做手術只要把幽門肥厚肌肉垂直切開,使其變松,這樣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照護:由于是簡單的小手術,傷口很小,爸爸媽媽不用太過擔心,通常只需做一次手術,很少會再復發,并且也恢復得很快,嘔吐現象幾乎可以完全治愈,父母如果不放心,可以請醫師做個腹部超音波確認診斷。
【胃食道逆流】
寶寶喝奶狀況:會有溢、吐奶的現象。
原因:一般是為生理性結構的問題,人類的食道和胃有個地方叫做賁門,通常從食道到胃本就要避免食物回流,但是由于賁門不像幽門有厚的肌肉當關防,其肌肉壓力本來就比較低,因此在正常情況下,還是很容易逆流回去。
判斷:
*要確定是否有此癥狀,可用24小時的酸堿值監視器診斷測試,其方式是將監控器放到食道中,觀察其酸堿值。
*基本上食道是堿性的,一當胃食道逆流時,胃酸會使得食道的酸堿值小于4,即認為胃里的東西已經跑到食道中。
*一般說來,會有5%~10%嬰兒的營養會回流上去,所以是正常現象,年紀愈大愈會漸趨好轉,2歲以后會完全好。
*若監測器一整天測出超過10%以上,就是比較嚴重的胃食道逆流了。
預防:
*胃食道逆流是生理結構的關系,無法不逆流,所以,沒有預防方法。
*不會遺傳,它是一種生理現象,非疾病病理性。
*會隨著時間成長而漸漸消失。
*若是嚴重到需要治療者,大多出現在一些腦性、麻痹肌肉問題、結構問題、神經問題、先天性心臟病、腸道畸形的幼兒。
*特別是發生在腦性麻痹,會比較容易有溢吐,例如:腦傷造成的問題或長期臥床的寶寶,其本身在腦部受傷之后產生麻痹,更容易發生吐奶。
*出生過程受傷、缺氧等問題也會產生。
照護篇
【喂奶后的處理法】
*高迪偉醫師表示,平時只要在喂奶后不要讓嬰兒太快躺下,先維持直立*或將寶寶呈半直立的姿勢,讓地心引力將奶水移至胃中。
*可將寶寶頭部抬高約30度,就可以改善狀況。
*但是不建議趴睡或右側躺,因為趴睡容易有“嬰兒猝死癥”的問題,而右側躺也要當心變成趴睡。
【外出時的處理法】
*平時出門時,要預防寶寶溢奶、吐奶,高迪偉醫師表示,父母可以準備簡單的圍兜、紙巾以備不時之需。
*讓孩子平時少量多餐也是可以的。
*不要強迫寶寶喝奶,否則容易造成溢吐。
*在喂食的過程中,嬰兒喝到一半發生了吐奶,可先安撫一下,并試探幼兒是否有吸吮動作,若是,就可以讓孩子繼續喝奶。若沒有先安撫,寶寶也可能因為生氣、躁動,增加腹壓而導致吐的現象。
多方面吸取相關信息更安心
總而言之,溢奶、吐奶不會有太多的問題,除非是先天性疾病的嬰兒,才會導致嚴重性的嘔吐奶水,對于此類的觀念,高迪偉醫師建議父母親們,除了平時可以多去參加各地的媽媽教室外,多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也是很好的方式,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在美國當地,也常提供類似的服務,讓準爸媽們更加安心。
打嗝有幫助嗎?
許多新生兒的父母通常都不清楚溢奶、吐奶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自然對于寶寶吃完奶后,是否要繼續拍打至打嗝,就容易有誤解的觀念,高迪偉醫師建議爸媽們,打嗝對于溢奶、吐奶是沒有太大的幫助的。
這個現象跟成人打嗝的狀況其實是一樣的,尤其吃母奶的幼兒,因為含的緊密,吸入空氣不似吃奶瓶的多,不見得都會有此現象,若拍打超過15分鐘,仍舊沒有反應,這樣的動作是更加無義的。
一般說來打嗝只能讓孩子舒服一點,對于溢奶、吐奶沒有助益,從前的媽媽們,對于打嗝也不太認同,認為拍打動作也只是想讓奶水更快進入肚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