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農村也能培育出優秀的孩子呢?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城市和農村都存在著利于孩子成長的積極條件,但又有差異,其本質差異是:
其一,農村孩子在邏輯思維基本結構創建和豐富過程中很少被“阻隔”,也就是說因為農村父母遠不及城市父母對培育問題關注,這反而導致農村孩子最大限度獲得了“自我”主動成長的機會,這是城市孩子很難實現的;
其二,農村孩子每天的生活流程比較單一,其成長環境,也就是說信息環境比較單純,這樣就很好規范了采集信息范圍,排除了多范疇多領域其他信息的干擾。而城市里的孩子信息環境豐富,需要面對太多的干擾、太多的誘惑、太多的嘗試和背負父母太多的期望。
其三,農村是一個充滿生動類信息的世界(小樹發芽成長、小雞生蛋報窩、小魚河中暢游……)。因此生活在這個世界的孩子,如果能夠合理地進行這類信息的收集、采集和儲存,會很好地在針對事物進行表現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創想能力”、“分析能力”和“主動思維能力”。具備這樣能力的孩子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初、高中和大學的農村孩子能夠得高分的現象了。
我們再嘗試用表格的方式加以對比說明:
對比項 | 學前城市兒童 | 有可能導致的培育狀況 | 學前農村兒童 | 有可能導致的培育狀況 |
各自生存的 信息環境種類范疇 | 種類多、范疇廣 | 邏輯思維豐富、活躍、啟動數量多 | 種類范疇有限 | 邏輯思維單一、平靜、啟動數量有限 |
各自生存的 信息環境種類 | 機械類信息 | 未來形成“秩序性”、“嚴謹性”“持續性”和“被動思維” | 生動類信息 | 未來形成“創想能力”、“分析能力”和“主動思維” |
父母的關注度 | 高度關注 | 培育力度強 | 一般關注 | 培育力度弱 |
父母的干預強度 | 強度大,面廣 | 被動成長 | 強度弱 | 主動成長 |
自我主動 邏輯思維實現 | 很難順利實現 | 被動成長 | 很好的得以實現 | 主動成長 |
?
?
?
?
?
?
?
??? 相對農村而言,城市是一個充滿機械類信息的世界(電視、電腦、書籍、樓宇、整齊劃一的街道和綠化帶、過早的進入聽媽媽和老師講述、辨識抽象符號、應付各種技能的學習和功課等等)。因此在這個世界成長起來的孩子,如果能夠合理的采集和儲存這類信息,就會很好地在針對事物進行表現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秩序性、嚴謹性和持續性。具備這樣能力的孩子具有良好的社會道德規范,綜合素質比較強。
因此可以看出,成長在農村的孩子同樣能夠培育出未來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
結論:孩子最佳的成長環境應該是二者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