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生產的方式,總是令孕媽咪左右為難,不論是自然產還是剖腹產,醫師們都會提供孕媽咪最專業的建議與諮商,其實,除了這兩種較傳統的分娩方式外,在國外已風行多年的「水中分娩」,也是孕媽咪們不錯的選擇,就請孕媽咪跟著小編走一趟水中分娩之旅吧!
認識篇
「水中分娩」,顧名思義就是在水中讓小寶貝自然產出,乍聽之下,總會令孕媽咪與準爸比望之怯步,深怕小寶貝一出生就會被水嗆到。
其實,只要仔細和醫師討論水中生產的注意事項,孕媽咪和準爸比所擔心的種種問題,就會一掃而空了。
悠之家產后護理之家執行長黃資里表示,水中生產是在1960年俄國生理學家艾格?柴可夫斯基.Igor Charkovsky)開始大量研究后所發表的,他在研究中發現水的浮力可減緩新生兒剛出生時重力對腦部組織的撞擊力。目前,全世界水中分娩比率較高的地區就是美國的奧瑞岡州。
8項絕對禁忌癥
1. 早產。
2. 過度的陰道出血。
3. 母親發燒超過攝氏38度,或懷疑孕媽咪有感染任何疾病。
4. 需要連續監控胎兒心率時。
5. 尚未治療的血液或皮膚感染。
6. 有使用鎮靜或者硬膜外麻醉的孕媽咪。
7. 水中分娩過程,會引起陪產人擔心與害怕者。
8. 患有產科合并癥,卻仍固執己見要進行水中分娩的孕媽咪。
過程篇
水中分娩包括了在水中待產與分娩兩個階段,通常會比一般生產耗費較短的時間,而且在分娩的過程中,對孕媽咪來說,更是一種溫和與舒適的享受。
水中待產
黃資里執行長指出,水中生產的房間可分為兩個區塊,一個是一般分娩的產臺,可以讓醫師進行內診與緊急狀況時使用,另一個部份就是寬敞的浴缸。同時,水中分娩的房間,與一般冷冰冰的醫院病房或手術室不同,反而更像是家中的臥房或是高級飯店的套房,護理人員會點上香精蠟燭和播放舒緩的音樂,讓身處其中的孕媽咪與準爸比,身心自然放松,降低對生產的恐懼與壓力。
黃資里執行長表示,醫師會先確定孕媽咪的子宮頸已開至4公分,才會準許孕媽咪進入水中待產,在浸入水中以后,孕媽咪會因為水的浮力影響,較不會感受到待產時的疼痛感,且在池中,孕媽咪可以隨意變換自己感到舒服的姿勢,像是:側趴或是跪臥在池邊等,大約過了90時分鐘后,孕媽咪體內的荷爾蒙和催產素會達到高峰,然后再非常緩慢地下降,此時,護理人員會幫助孕媽咪從水中起身,回到床上休息,并請醫師檢查胎兒的心跳與孕媽咪子宮頸的開口是否有擴大,大約經過30分鐘后,孕媽咪可再回到水中待產,而此時荷爾蒙與催產素會再一次的增高,加速孕媽咪分娩的速度,整個生產過程是運用身體自然的生理現象,來促進產程進展。
水中分娩
黃資里執行長指出,在水中待產的過程中,除了需要每隔90分鐘離開水面請醫師內診并測試胎兒心率外,在每個產程中,護理人員也會用水中專用監測胎兒心跳的儀器,替在水中待產的孕媽咪測量,一般胎兒在羊水中的心跳數是每分鐘120-160下。
黃資里執行長認為,一般在產臺上,就是躺著分娩;然而,孕媽咪在水中可采用各種舒服的方式分娩,例如:側臥、蹲姿、坐姿或半坐姿等,這些姿勢是采腰部以上直立的方式,符合胎兒從產道自然分娩的姿勢。同時,再加上水的阻力,能降低胎兒出生時的沖擊力道,使小寶貝緩慢地從媽咪的產道滑出,進而減少媽咪會陰部的撕裂傷,再加上池中水的溫度與胎兒在羊水中的溫度相似,因此,當小寶貝出生時,不會立即接觸自然空氣中的溫度.約24-26度),而是先感覺水溫再適應媽咪體外的溫度.約37度),所以,受到外界的刺激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