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分娩所采取的體姿或體位經歷了多種形式的變遷。最早有采取站、蹲、坐、跪等直式分娩體位和坐式分娩體位的記載,這些體位的特點是,胎兒軸線與地平面垂直,分娩時產婦可支撐在家具、床檔、桿架等物體上,或俯伏在他人身上。
17世紀法國醫生發明了產鉗術處理難產,此后又有全身麻醉用于分娩,由此使臥式分娩成為常規的分娩體位。盡管后來取消了產時全身麻醉,但臥位分娩的習慣卻一直沿襲至今。近年來,許多學者們又將目光投向了老式的分娩體位,認為坐式分娩或直式分娩有利于增強宮縮和縮短產程,產婦也相對感覺舒適而易于接受。如果不存在臍帶脫垂的危險,在嚴密監護下,坐式分娩對胎兒并不構成任何威脅。
許多學者在認識到直式、坐式分娩以及不限制分娩體位的做法對分娩的益處后,則極力倡導產婦隨心所欲地選擇舒適的分娩體位。在中國,已有一些醫院在改變傳統的臥式分娩體位方面做了積極而有說服力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