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食療理論認為,各種食物均有其營養特性。中醫治療很重視由得當的飲食攝取,使原本就處于陰陽平衡的身體能繼續持平,或促使已受干擾(或破壞)的陰陽兩方,恢復其平衡狀態。另外,又因為中醫在人體生理、病理、發病以及養生防病的基礎理論中,特別強調個別“體質”(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差別。因此,懷孕期的準媽媽并無絕對應禁忌的食物種類,僅是應依懷孕后母體生理的調變通則,調整食物的攝??;依孕前及孕期不同機體狀態,給予相對性建議或限制。
因此,均衡、平淡而適量的飲食習慣,絕對是懷孕期應遵守的基本“游戲規則”。如能在懷孕前及懷孕的早、中、晚三期分別由中醫師來分辨體質狀態,并給予飲食衛生教育或藥物調理,則更能促使孕產婦孕期平穩、產期順利。
根據妊娠月份的不同,隨時更換食譜
中醫強調根據妊娠月份的不同,隨時更換食譜,以在胎兒發育的不同時期有針對性地進行調養。
妊娠前3個月以養胎氣為主。據古代醫家孫思邈《千金要方》“逐月養胎法”的看法,在此時期,胎兒還未定形,不宜服食藥物,重要的是調心。孕婦要做到: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吐傲言,心無邪念,心無恐怯等身心的調養。飲食方面要饑飽適中,食物要清淡,飲食要精熟,宜清熱、滋補而不宜溫補,否則導致胎熱、胎動,容易流產。如果有嘔吐、反胃、惡心等妊娠反應癥狀,可用止嘔和胃的食療方,如:甘蔗汁1杯120毫升、加10毫升生姜汁;蘋果汁60毫升;檸檬汁10毫升、蜂蜜1茶勺加水100毫升,或生吃柚子100克;用新鮮艾葉炒蛋食用等,均可起到溫經安胎的作用。
妊娠4~6個月時,以助胎氣為主。這是受孕中期,胎兒成長迅速,要調養身心以助胎氣。孕婦要注意動作輕柔,心平氣和,因為太勞會氣衰,太逸會氣滯;還要多曬太陽少受寒。在飲食方面,孕婦要做到美味及多樣化,也就是營養豐富,但不能吃得太飽;要多吃蔬果利通便。這時期,孕婦陰血常不足,易生內熱,宜養陰補血。在食療方面,孕婦可用黑豆100克和紅棗10枚,煮排骨湯以養血;或黨參30克、龍眼干10克和紅棗10枚,煮水當茶飲,以滋養氣血;或者西洋參3克、燉瘦肉100克,貧血者可燉牛肉。另外,孕婦還可多吃莧菜、芥蘭菜、菠菜、胡蘿卜、芝麻、白木耳和椰肉以及豆類食物等。
妊娠后3個月,孕婦以利生產為主。這時,多數孕婦因脾氣虛,出現水腫的癥狀。此時的孕婦因陰虛血熱,胎熱不安,極易出現早產。在這時期孕婦衣著要寬松,不能坐浴,要行走搖身,且要心靜不可大怒;飲食要熱飲,但不可進食燥熱的食品;要補氣健脾,滋補肝腎以利生產。食療方法可以用補而不燥的高麗參3克燉燕窩;白木耳燉山藥和干龍眼;海參燴香菇、瘦肉。
臨產時,孕婦不可大量服食野山泡參、西洋參、高麗參等補氣藥,否則會造成氣行血行,導致孕婦生產時出血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