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不孕癥患者的心理障礙,主要體現在自卑感、心神不安、精神緊張、社交減少、對生活缺乏興趣、焦躁多怒、不愿或忌諱與他人交談關于生育或感到失落等方面的問題,這在農村文化水平偏低的不孕癥患者中表現尤為突出。這與農村受傳統思想觀念影響較深,對今后的生活問題考慮較多,擔心將來失去生活保障有關;其次,與自身的應對能力、思想意識與自我調節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也有一定的關系。女性長期不孕,特別是經多方治療沒有效果。常常導致對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偏執。隨著婚齡延長、年齡增大,心理上的壓力更加沉重,有的甚至存在“后繼無人”的失落感,精神壓力進一步加重,愈加缺乏治愈的信心。應當指出的是,女性不孕的心理狀況與精神承受力及性格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高神經質、高精神質、性格內向的患者所表現的心理壓力尤其明顯。這一部分患者所表現的癥狀明顯,病程較長。對于不孕癥心理障礙患者。主要還是要靠心理治療。心理治療的方式是多方面的,既要靠醫師,也要靠家人。更要靠自己·對于心理障礙癥狀明顯者。
??? 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找注冊醫師咨詢,明確不孕癥的原因,分清是相對不孕還是絕對。不孕,在明確疾病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盡早解除不孕的痛苦。必須強調的是,患者一定要提高思想認識,了解醫學知識,增強自殘控制疾病的能力和對不孕的適應能力。不必為一時不孕而一籌莫展,不可因患某種疾病懊惱不已。消極的心理只能增加疾病惡化的程度,而積極的心理才有益于驅除疾病。大量的臨床資料證明,精神過度緊張、心理發生障礙,往往會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排卵障礙,形成越想懷孕越難以懷孕的局面。這一道理,患者本人要了解。家人也要了解。
??? 在治療過程中。不可忽視家人。特別是丈夫的作用。對于不孕癥患者,要尊重她們、關心她們、體貼她們,平時不宜議論有關不孕之類的話題,家人更不宜有意無意地埋怨、斥責、挖苦,而需要的是理解、開導、鼓勵、幫助。這樣,不僅有利于患者康復,而且也有利于家庭和睦、社會安定。同時,患者自身也應當提高“免疫力”,在心理上保持健康,減少疑慮、煩惱、自責、自卑,不怨天尤人、不諱疾忌醫、不鉆牛角尖。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提高認識,還要具備基本的醫學常識。臨床觀察提示,文化水平較高、醫學知識豐富、自我調節能力較強的患者,治愈率高,罹患不孕癥后的文化水平偏低、醫學知識貧乏、自我調節能力較差的,心理障礙發病率就高。減少或減輕不孕癥患者的心理障礙,不僅可以提高自然受孕率,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這確實是一值得全社會高度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