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生產和分娩的力量可造成嬰兒體形損傷(從表面看頭位產時對頭部產生影響),但是即使嚴重的影響也不會造成問題或需治療。因難產或創傷性分娩而造成新生兒損傷的發生率正在下降。改進產前診斷和分娩時的監測,有助于防止神經性或其他損傷。另外,剖腹產能替代困難的胎位倒轉術,負壓吸引或中高位產鉗分娩。
創傷性分娩是可以預見的:當母親骨盆測量顯示狹窄,胎兒為大于胎齡兒(常發生在糖尿病母親的新生兒),臀先露或其他異常先露,特別是初產婦。在這樣的情況下,分娩和胎兒狀況需嚴密監測,一旦發現胎兒窘迫,母親必須側臥并吸氧。如果胎兒窘迫持續,應立即施行剖腹產術。
頭部損傷
輕度損傷可引起產瘤---頭皮先露部分的水腫---因為這一區域受到宮頸的壓迫;嚴重損傷可引起帽狀腱膜下出血,其特征是整個頭皮的波動感,包括兩側顳部。
頭顱血腫,或骨膜下出血易于和淺表的出血相鑒別。因為頭顱血腫僅僅局限于單塊顱骨,骨膜緊貼在顱骨邊緣的骨縫處。頭顱血腫通常是單側性,頭頂部多見。少數有血腫下線形骨折。頭顱血腫不需要治療,很少發生由于骨膜下出血而引起貧血或高膽紅素血癥。
凹陷性顱骨骨折很少見,其中大多數是由于產鉗壓迫導致,少數是因為頭部在宮內抵在某一塊骨性突起上。凹陷性顱骨骨折或其他頭部損傷可與硬膜下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大腦本身的挫傷或撕裂有關。凹陷性顱骨骨折在凹陷部位可以見到和感覺到,必須與頭顱血腫時因骨膜邊緣升高而導致的凹陷相鑒別。X線可以明確診斷;必要時可作神經外科手術復位。
顱神經損傷
面神經經常受到損傷。盡管產鉗壓迫常常導致損傷,但大多數損傷是因為在宮內受壓,這與胎兒位置有關(例如頭部枕在肩部),或神經被骶岬或子宮肌瘤壓迫所導致。
面神經的損傷常發生在其莖突乳突孔或末梢,并導致面部不對稱,特別是在哭泣時。雖然在鑒別哪一側面部受累時可能會混淆,但受累側的面部肌肉不能活動。損傷同樣可以發生在同一神經的不同分支上,經常受損的是頜下支。另外宮內下頜骨受壓迫也會導致面部不對稱,但是肌肉的神經支配是完整的,兩側面部可以活動。在比較上頜骨和下頜骨的咬合面時應該是平行的,如果不平行則是面神經真的受損。不需要對周圍性面神經損傷或頜下支的不對稱進行檢查和治療,在生后2~3個月會恢復。
臂叢損傷
臂叢損傷是由肩部難產或臀部助產時的牽拉,頭先露時頸部的過度外展所引起。損傷是因為單純牽拉,神經內出血,撕裂神經或神經根,與頸部脊髓損傷有關的神經根撕裂,可能與創傷性損傷(鎖骨骨折或肱骨骨折,肩關節或頸椎半脫位)相關。上臂叢(頸5 ~頸6 )損傷影響肩部和肘部的肌肉,下臂叢(頸6 ~頸7 ) 損傷影響前臂和手部肌肉。神經根損傷的部位和類型則決定預后。
Erb麻痹是上臂叢損傷引起的肩內收和內旋,伴前臂不能旋前,常伴有同側膈肌癱瘓。治療包括從第1周開始,通過牽引手臂過上腹部并固定,以防止過度活動。每天進行輕柔的被動活動以維持涉及的關節功能和防止肌肉萎縮。
Klumpke麻痹是下臂叢損傷引起的手部和腕部的癱瘓,常伴有同側Horner綜合征(瞳孔縮小,上瞼下垂和面部無汗)。被動運動是唯一的治療。
證實Erb麻痹和Klumpke麻痹不發生感覺的喪失,通常恢復很快。但是缺陷可以存在。如果一個顯著的缺陷存在超過3個月,MRI對確定臂叢,神經根和頸部脊髓損傷程度判定是有益的,有時需要外科探查和修復。
當完全性臂叢損傷時,受累的整個上肢不能活動,常伴感覺喪失。若有同側的三角癥存在,提示脊髓損傷,必須作MRI檢查。受累肢體隨后的發育將受到影響,預后將會較差。治療手段包括神經外科手術探查,被動運動可防止肌肉萎縮。
其他外周神經損傷
其他外周神經損傷(例如:橈骨,坐骨和閉孔神經)在新生兒較少見,并且常與生產和分娩無關。常繼發于局部損傷(例如:藥物注入坐骨神經或其周圍,或覆蓋于橈骨上的脂肪壞死)。治療包括將這些癱瘓肌肉的拮抗肌處于靜止位直至恢復。通常不需要神經外科的手術治療,絕大多數外周神經損傷是可以恢復的。
脊髓損傷
脊髓損傷是罕見的,但可以引起節段破壞,常伴有出血,完全性脊髓橫貫性損傷極為少見。損傷常發生在臀位產和脊柱過度縱向牽引以后,也可發生于宮內胎兒頸部的過度伸展(所謂"飛行胎兒")。損傷常發生在低位頸段(頸5 ~頸7 )。但損傷發生在高位時,因為呼吸中樞受損常常是致命的。有時在分娩時可聽到卡嗒聲和喀嚓聲。
癥狀,體征和診斷
通常情況下在損傷部位以下有感覺和運動的片狀缺失。在開始有脊髓休克時,伴有損傷部位以下肌肉的弛緩;在數日和數周內出現強直;因為膈神經起源較高(頸3~頸5),呼吸為膈式呼吸。當損傷完全性時,出現肋間肌和腹肌癱瘓。直腸和膀胱括約肌不能自主控制,損傷以下部位的感覺和出汗功能喪失,并導致體溫隨環境溫度變化而波動。
脊髓的MRI檢查可確定損傷并確定外科手術治療的可能性,例如先天性腫瘤或血腫壓迫脊髓,腦脊液通常是血性的。
預后和治療
在精心護理下,大多數患兒可存活多年。死亡原因常為反復發生的肺炎和進行性腎功能喪失。治療包括精心護理和護止褥瘡,積極治療泌尿道和呼吸道的感染,并定期檢查以確診梗阻性尿路疾病
顱內出血
大腦內或大腦周圍出血對新生兒是一種致命的威脅,特別是對早產兒。缺血缺氧,血壓不穩和生產時對頭部施加的壓力是引起顱內出血的主要原因。胚胎基質層(大量胚胎細胞覆蓋在尾狀核,并且僅在胎兒期出現)的存在導致了出血的可能性。出血可在中樞神經的幾個部位出現,尸解經常發現在蛛網膜下腔,大腦鐮和小腦幕有少量出血。而在蛛網膜下腔,硬膜下腔,大腦或腦室內的大量出血較少見,卻較嚴重。約有20%體重<1500g的早產兒有顱內出血。
蛛網膜下腔出血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顱內出血中最常見的類型,在足月新生兒的腦脊液中常有紅細胞出現。蛛網膜下腔出血常伴有呼吸暫停,驚厥,嗜睡或神經系統體檢的異常。在大量出血時,有關的腦膜炎癥可隨嬰兒成長而引起交通性腦積水。
硬膜下腔出血 由于產科技術的改進,硬膜下腔出血現在已經很少發生。主要由大腦鐮,小腦幕或橋靜脈的撕裂而引起。這樣的撕裂主要發生在初產婦的嬰兒,巨大兒或難產嬰兒。所有的這些會造成對顱內血管的異常壓力。臨床表現為驚厥,頭圍迅速增大伴肌張力低下,Moro反應差,大范圍視網膜出血等神經系統的異常體征。
腦室和/或腦實質出血 腦室或腦實質出血常發生在生后3日內,是顱內出血中最嚴重的一種類型。在早產兒中發生最多,常為雙側性,并且常在胚胎基質層(即側腦室的后壁)開始發生。大多數為室管膜下或腦室內出血,且出血量較少。嚴重出血為腦實質出血或腦室系統的囊腫,并在小腦延髓池和基底池中有大量出血。缺血缺氧常引起腦室內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缺血缺氧損害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損害腦血管的自主調節,并增加腦血流量和靜脈壓,這些均易造成出血。許多腦室內出血是無癥狀的;大量出血可引起呼吸暫停,發紺或突然虛脫。
診斷
懷疑有顱內出血時,應仔細檢查有無皮膚紫癜或其他部位的出血;若有則提示全身性出血性疾病或血管性疾病(例如維生素K缺乏,血友病或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頭顱超聲和CT是有價值的能檢測到出血的方法。對懷疑有顱內出血的患兒,實驗室檢查應從頭顱超聲開始。因為頭顱超聲是無危險的,并能快速確定是腦室內出血或腦實質內出血。當然,CT是診斷大腦半球表面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腔出血的最好方法。如果診斷有疑點,可檢測腦脊液中有無紅細胞,通常腦脊液中含有稠厚的血液。凝血機制檢查,全血細胞計數和代謝方面的檢測可確定其他神經性功能障礙的原因(低血糖,低血鈣,電解質紊亂)。如果患兒在急性出血后存活,腦電圖檢查可幫助估計預后。
硬膜下腔出血可由頭顱CT和MRI確診,血液溶解后顱骨透照實驗可幫助診斷。
預后
蛛網膜下腔出血嬰兒的總的預后較好。硬膜下腔出血嬰兒的預后堪憂,但部分患兒恢復很好。大多數少量腦室內出血的嬰兒能度過急性出血期而存活下來,并且預后較好。大量腦室內出血嬰兒的預后不良,特別是出血蔓延至腦實質者,許多存活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后遺癥。
治療
除非是血液系統異常造成的出血,對絕大多數患兒的治療是支持療法。如果事先未給予維生素K者,需予以補充。如果缺乏,需輸入血小板或凝血因子。硬膜下腔出血的嬰兒若有癥狀或頭圍迅速增大,應每天予以雙側硬膜下穿刺放液,每次一側只能放液10~15ml,因為大量放液可促使休克發生。如果每天引流而2周后癥狀仍持續存在,應考慮行硬膜下分流手術。
骨折
在出生時,鎖骨中段骨折是最常見的,通常在肩娩出困難的新生兒。嬰兒最初的表現為易激惹和受累側手臂運動不自如,或引出Moro反射時手臂不能動。大多數鎖骨骨折為青枝骨折,能很快愈合而無后遺癥。大多數骨痂于一周內在骨折部位形成,一個月內完全恢復骨型原狀。鎖骨骨折的重要臨床意義為,它可能會造成臂叢損傷,也會由于斷端刺破頂端胸膜而造成氣胸。
難產時可造成肱骨和股骨骨折,這些骨折絕大多數為青枝骨折和中段骨折,通常能極好地愈合,即使最初有中等程度的成角骨折亦能恢復很好。長骨可發生橫貫骨骺的骨折,即使在這種部位,新生兒預后亦是極好的。
軟組織損傷
任何軟組織,只要是先露部位或子宮收縮力的支點,都易受損傷。損傷后常有水腫和瘀斑,特別是面先露新生兒的眼眶周圍和面部組織,臀先露者的陰囊或陰唇部位。在損傷部位血腫形成以后,組織內的血液會分解,血紅素會轉化為膽紅素。在某些難以確診的病例,額外產生的膽紅素可引起嚴重的新生兒黃疸,并需要換血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