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于記憶、想象上的錯誤而說出了與事實不相符合的話。兒童的記憶、想象屬于初級階段,往往沒有特殊目的。不自覺的想象,容易把已發生的事記為目前的事,把這件事記成那件事,當孩子十分渴望或羨慕一件事或得到某一件東西時,他會把希望發生的事通過想象變成現實,于是出現了說謊。
2.因害怕訓斥、打罵、懲罰而說謊。哲學家羅素說過:“孩子不誠實幾乎都是恐懼的結果。”孩子年齡小,難免會做錯事,往往為避免訓斥、打罵、懲罰而說謊;或者由于對外界事物好奇而說謊。如家里剛買回一樣看起來很漂亮的東西,孩子看到后覺得新鮮好奇,于是動手拿來看,但由于沒拿穩,掉在地上打碎了。這時他慌了手腳,一想起以往爸媽每逢碰到做錯了事都會打罵、訓斥、懲罰,于是干脆謊稱是小貓打碎的。
3.行為模仿的結果。兒童不良行為的形成很多時候是看到成人為了取得某種利益說謊后,自覺不自覺地模仿起來,久而久之,模仿成了習慣。另一種情況是父母有時不經意說了的話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兌現,比如有些父母許諾哪個星期帶孩子到公園玩,但由于緊急的或特殊的情況未能實現,只有說下星期再去玩,孩子就會覺得大人是在說謊,我以后也可說謊。
4.為了滿足虛榮心而說謊。兒童期的心理特點之一是非常喜歡聽好話,期望被別人贊美和表揚,這也是兒童情感的需要。有些孩子靠自己的能力、水平難獲得大人的注意、表揚,于是通過說謊、自吹自擂以獲取他人的注意、贊賞,或者有些平時表現較好的孩子,受到的表揚較多,但可能某段時間沒有得到表揚,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因而通過說謊來獲得大人的注意、表揚。
5.不受家長老師信任的結果。有些孩子可能表現不是很好,即使有時說真話,老師、家長或其他大人也不相信,孩子心里會想:我做得再好,說得再真,大人也是不信任我,索性不如說假話。長此以往,說謊成了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