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尿床,不僅是生理問題,更會影響自尊發展。
因此,父母只有正確對待、適度訓練,才能使避免孩子的身心受損。
說起尿床,眼前便浮現出許久前的一部美國電影——《孤獨的長跑者》,那個得了遺傳性遺尿癥的男生,每天一放學就拼命跑回家,為的只是收回被母親掛在窗外的床單……可見,父母如不正確對待孩子尿床的問題,就很可能讓孩子失去自信與自尊,感到孤獨、自卑。
尿床:關聯自尊發展3要素
尿床也統稱為夜遺尿,是指5歲或以上的兒童于睡眠時不自覺的排尿現象。一般來說,輕微(即不頻密)的尿床并不算是一種疾病,隨著年齡增長,尿床的現象通常都會自然消失。相反,頻密而持續的尿床很可能和隱藏性病理原因有關,必須給予重視和適當的治療。
中易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宋主任介紹,兒童自尊發展共有4個要素:外貌、家庭、學校和社會文化,而尿床問題與后3大要素都密切相關。因此,為避免尿床兒童的自尊心受傷害,家長的態度十分關鍵。
尿床:易讓寶寶感孤獨
很多孩子都以為只有自己才會尿床,因此對尿床的問題羞于啟齒。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尿床是兒童期很常見的問題。據香港《明報》報道,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小兒外科部最近進行了一個大型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香港超過16,000名5~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中,約有2%的兒童有夜遺尿;而接受調查的5歲兒童當中,大約有16.2%的孩子經常尿床。從比例上還顯示,男童比女童更容易出現尿床的情況。
兒童心理專家陸蓓蓓老師指出,孩子往往會因尿床而產生其它的心理及行為問題,如孤獨、畏羞、焦慮、反叛、精神不集中、對社交活動退縮,甚至不敢參加任何需要在外間過夜的活動。因此,陸老師要特別提醒各位父母,無論在對孩子實施任何一種行為訓練或當孩子的身上產生任何一種問題時,都應注意教育“適度”,置之不理或過激表現都會使孩子受傷。
尿床:不可重視、不能無視
傳統觀念一直以為尿床是由于兒童發育未成熟,而不能控制排尿所致,因此并不重視孩子的尿床現象,只是采觀望態度。但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小兒外科部進行的嬰兒膀胱活動及睡眠腦電波研究顯示,即使在新生嬰兒,排尿也不是由簡單的脊柱神經反射控制,而是與復雜的中樞神經系統控制有關。超過1歲的小兒已不會在熟睡中排尿。除卻一些生理因素(如遺傳、膀胱功能障礙等),心理因素往往是繼發性尿床的決定性因素,如家長因尿床而過分指責孩子,則很可能會加強孩子腦中的夜遺尿信號,使尿床次數變得日益頻繁,甚至持續到成年。
對待尿床的寶寶,家長究竟應該怎么做?陸老師建議,別把尿床當大事,也千萬不能忽視行為訓練。孩子尿床后,應該盡快為他換上干凈的床褥和衣物,并可在幫他做清潔時小聲、溫柔地告訴他:“長大了,不該尿床了哦!”切勿在其他孩子面前指責孩子尿床。如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尿床,或在老師進行教學活動時總是憋不住想小便,家長則可先與老師進行溝通。讓老師告訴孩子,想小便的時候可以舉手,老師會同意讓他如廁。
尿床兒童的家長還應注意在一日生活中的行為訓練和作息調整,如晚飯后減少喝水,不喝含有咖啡因或具有利尿作用的飲料;每天為孩子做一個小記錄,如孩子這幾天沒有尿床,父母就應給予獎勵;午睡中或半夜把孩子叫醒如廁,但不要將痰盂放在床的附近,請他多跑幾步上廁所,這樣有助于他調整生物鐘。
聰明寶箱
尿床兒訓練助手
晚飯后減少喝水,不喝含有咖啡因或具有利尿作用的飲料。
為寶寶制作“不尿床日”的記錄本,慶祝“干爽日”。
叫醒熟睡的寶寶如廁,并故意讓他多走幾步、醒一醒后再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