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研究家庭關系的專家告訴我們,父母對于家庭財務狀況的態度,對孩子的金錢觀念影響巨大。父母花錢的方式以及對于金錢的談論,透露的是他們的價值觀。所以,某些話脫口而出之前,需要三思再三思。你的言行舉止可能在有意無意間決定了孩子長大后與金錢的關系。
金錢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課程之一。
即便你還沒有開始正式向孩子傳遞與金錢,或者與理財相關的信息,他們也將不可避免地從每天的生活中,可能接收到的“金錢”信息。下面是你往孩子大腦中,可能“存儲”過的4個常用語,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是怎樣讓孩子產生誤解,又要如何才能盡快“取走”那些歪曲的理解!
“我們買不起!”
聽起來很耳熟吧?
孩子誤解有理:不管你的出發點如何,在你并非一貧如洗的情況下哭窮,會讓孩子誤以為你在杜絕他的貪婪。成人也不一定能明白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今天買不起?永遠買不起?又或者你只是不想在這上面浪費錢?
父母正解之道:列一個每月開支計劃(哪怕是比較粗略的),可以幫孩子更加清楚地明白愿望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區別,比用“買不起”來搪塞更有說服力。可以讓全家人坐在一起,大家輪流說自己特別渴望得到的東西,把它們列出來,排除那些不太切合實際的。然后每月劃出一筆錢,輪流幫大家實現愿望。比如12月份,幫女兒買了雙冬靴,1月份就可以給媽媽買條羊毛圍巾,2月份就該讓爸爸得到一個“心儀已久”的電子產品。這樣的好處是,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得到獎賞的機會,而節約和等待并不會削減得到心儀已久的禮物時的興奮。
任何年齡的孩子都很善于察言觀色。即使年幼的孩子會列上諸如:城堡、彩虹之列超不現實的禮物,但最終還是會在父母的解釋后放棄。所以說,對孩子進行金錢和責任教育,永遠不會太早。
“寶貝,要什么只管跟媽媽說”
“媽媽不工作,怎么給你買禮物啊”
“別告訴我別人有多少玩具,對你來說,這些足夠了”
以上的這些話語是不是你常對孩子說的呢?這樣的語言會帶給孩子怎樣的誤解呢?父母該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