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頭伏,中伏是7月24日,末伏是8月13日。中醫講究在三伏天“冬病夏治”。杭州幾家中醫院也在這段時間是最忙的。
浙江省中山醫院院長方劍喬查看門診預約記錄,截至上周五有766人預約冬病夏治門診,“去年這個時候,預約人數在400人左右,今年幾乎翻了一倍。”方院長說。
去年夏天,在省中山醫院接受冬病夏治治療的病人有787位,今年預計超過1500人。“去年冬病夏治結束后,我們幾所杭州的中醫院開了個碰頭會,統計冬病夏治的人數,加起來超過1萬人。我們預測今年的病人要超過一萬五,冬病夏治的病人越來越多。”方院長說,各家醫院都在作準備,迎接今年的就診高峰。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看字面就明白——冬天的病夏天來治療。”浙江省中山醫院針灸科主任、國家級名老中醫王樟連醫師說。
最早的中醫理論教科書《黃帝內經》說:“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和秋冬應該采用不一樣的養生方法,春夏要助長陽氣。
中醫說的“陰陽”可能很難理解,王樟連醫師說,古人認為冬至和夏至分別是陰氣和陽氣的兩個極點,冬至和夏至是冬夏的開始。過了夏至,陽氣就會慢慢減弱,所以補充陽氣,讓人體在冬天陰氣最重的時候陽氣夠用。
“冬病夏治的時機選在夏天的三伏天,這個時候體內陽氣最盛,就像火上澆油一樣,而寒氣的力量最弱,這個時候扶陽氣驅寒氣的效果最好。”王樟連醫師說。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人體因炎熱而經絡疏松、血流暢通,選用開竅、祛濕的藥物,最易被吸收,從經絡進入臟腑,體內的寒濕、痰濕可以通過流汗、呼吸或者排泄物散發掉。
“冬病意指冬天多發的病,比如孩子的咳嗽、支氣管炎、哮喘、成年人的關節炎、風濕痛等,都適合夏治。”王樟連醫師說。
伢兒老是咳嗽
試試冬病夏治
頭伏前幾天,省中山醫院慶春院區的針灸科已經很忙碌了。
王樟連醫師說,梅雨過后,帶孩子看咳嗽的家長多起來了,“夏季不是小兒咳嗽的高發季節,前幾年,家長不會這個時候帶孩子看病。現在,大家慢慢了解、接受冬病夏治的觀念,夏季看小兒咳嗽的也多了。而且夏季治這個病效果比冬天好。”
一位打扮時尚的年輕媽媽帶著4歲的兒子來看咳嗽,“我們寶寶去年在王樟連醫師這里看過‘冬病夏治’,貼了一個星期膏藥,咳嗽是好了很多。”
“我同學的女兒5歲,也咳嗽,她說貼膏藥有用。對這個東西,最初我們有疑問,在背脊上貼幾個藥團就行了?
“為了孩子的咳嗽,我們看過多少醫生啊,中醫師換了兩三個,西醫換了三家醫院。中藥很苦,孩子喝起來真當受罪,治療周期又長,老是換醫生,效果不明顯;西醫見效是快,但我聽人家說,老是吃,以后會有耐藥性,我們不敢給孩子多吃藥。
“折騰下來,孩子的病沒見好。我們決定試試冬病夏治貼膏藥,就當多個方向。”這位媽媽說,試了之后,效果還可以,所以今年提早來看王樟連醫師的門診,預約頭伏的時候再貼一副。
膏藥貼在孩子背后6個穴位,保留4小時-6小時,連續貼3次為1個療程,連續貼3年。把發熱的膏藥貼在這些穴位,能把身體里的寒氣帶出來,調養心肺。
舟山市嵊泗縣中醫院兒科做過一項調查,選了100名反復咳嗽、咯痰久治不愈或感冒后就咳嗽的3歲-13歲的兒童,病程從3個月到5年都有。經冬病夏治連續治療3年之后,治愈28例(咳、痰、喘消除,未再復發)、顯效43例(咳、痰、喘明顯減輕,偶有發作)、好轉26例(咳、痰、喘減輕,發作次數減少)、無效3例(癥狀無改善),有效率為97%。
長蛇灸
專門對付類風濕關節炎
方劍喬說,冬病夏治的手段不止貼膏藥一種,還有艾灸、埋線、針刺等。
艾灸里面有一種叫做“長蛇灸”,是浙江中醫師首創的,法國的法新社也做過報道。
一位50多歲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男性患者,在一周前預約做長蛇灸,方院長讓他做好準備,“灸有火字底,會用到火,可能有點燙。還有,做完灸后1個月內不能吃生冷辛辣、油膩厚味的東西,不能用冷水洗澡。”這位病人說比起類風濕關節炎的痛苦,這些規矩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