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四:發泡越多療效越好
一些市民認為,穴位敷貼發泡越多,療效就越好。甚至有人還認為,敷貼藥不便宜,到了敷貼時間,都舍不得拿下來,結果皮膚起泡……劉丹副主任說,對 “敷貼要起泡”、“起泡效果才好”這個觀點應正確認識,敷貼并不一定要起泡。一般來說,穴位敷貼后只要背部皮膚有發熱、發燙,就表示藥物正在起作用,敷貼時間也不能太長,一般2至4小時即可。如果起泡出水,說明皮膚已有破損,就不能再敷貼了。盲目追求起泡,很可能會耽誤冬病夏治的治療期。
也有些人一貼藥就會起水泡,對此,專家表示不必太緊張。有的人敷貼時間較久或皮膚本身敏感,都有可能皮膚起泡。醫生會根據病人情形,考慮縮短貼藥時間,避免皮膚損害。如果局部皮膚起泡,可將水泡挑破,注意清潔,一般不會出現感染。對于敏感性皮膚,也可建議病人離子導入治療。
【專家提醒】
咯血發熱、慢病急性發作不適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因簡便易行、療效確切,尤其對慢性咳喘呼吸系統疾病具有良好防治作用,受到越來越多老、中、青、少等各類人群的青睞。目前,冬病夏治適應癥包括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體虛反復感冒、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以及所有冬季易發、陽氣不足、肺氣虛弱的虛寒性疾病。通過穴位敷貼、穴位注射、內服中藥等各種冬病夏治方法,達到充沛人體陽氣,增強抗寒能力,通暢經絡氣血,糾正虛寒體質的作用,以預防疾病發作、減少發作、減輕發病程度,徹底鏟除病根。
但專家特別提醒,對于咯血病人、陰虛火旺體質病人、發熱病人、慢性病急性發作期病人(并發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等),并不適合“冬病夏治”。在冬病夏治前,最好先請專業中醫號脈,對癥下藥方能達到理想治療效果。
【相關鏈接】
其他3種中醫養生法
1、刮痧:祛暑氣
我國傳統醫學中的刮痧堪稱 “綠色保健”物理療法。刮痧疏通經絡,調整臟腑,運行氣血,以達到機體平衡狀態。刮痧配合穴位刮拭,可使全身得到保健,起到“未病先防”的效果,特別對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痛等有立竿見影之效;
2、針灸:助瘦身
針灸療法的特點是治病不靠吃藥,只是在病人身體一定部位用針刺入,達到刺激神經,引起局部反應,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達到治病目的。針灸調動經絡潛能,重建人體平衡,還能達到瘦身效果。但針灸屬醫療行為,需辨證處方用穴施針;
3、拔罐:除濕氣
拔火罐是傳統中醫外治方法。夏天溫度高、雨水多,這時拔火罐能除濕氣。由于夏天出汗較多,拔罐前最好先洗個澡,把身體擦干,以免影響火罐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