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不需要的100個誤導之“糊涂性別”
一位中學校長曾無奈地感嘆:“男生說話細聲細氣,動作扭扭捏捏;女生裝扮卻偏向中性,言行粗獷……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其實,這樣的情況在中學校園里已不是少數現象。
在某高中,班里18名女同學中,15名女生喜歡中性化裝扮和發型;11名女生表示不喜歡穿裙子,喜歡穿寬松的運動裝或是牛仔褲;2名女生表示從上初中起,已經有三四年沒穿過裙子了。
對此,該校校長說,其實,現在處于青春期的女孩兒都很“愛美”。可是,她們的審美觀出現了偏差。在她們眼里,時下流行的就是美。于是,在沒有考慮是否符合自己身份、年齡的情況下,就盲目地去效仿、跟風。她們上身穿校服,下身穿著運動褲,腰間掛著幾根金屬鏈。原本好好的頭發,非要弄得像亂草一樣。2005年,學校里就有十多名女生相繼剪了當時社會上很流行的“超女”的那種超短發型,從遠處看,根本分不清是男生還是女生。
一些中學生的家長說,他們對此憂心忡忡,不知該如何教養子女。
一個陷入性別困惑中的16歲女孩兒日前獨自一人悄悄走進北醫大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她說,她現在漸漸發現自己對女生有一種莫名的好感,心中極度地排斥男生。這讓她感覺很困惑,也很苦惱,不知道自己究竟該怎么辦。
該中心的王醫生說,她平均每周就要接待一名有同性戀傾向的青少年,他們的年齡大多在15歲至18歲之間,男生和女生都有。這些孩子剛走進來,從外表很難分清其性別,因為他們的聲音、舉止和穿著都很“中性化”。
面對越來越多的潑辣女孩兒和越來越多的細膩敏感男孩兒,家長和老師往往感到束手無策。
性別教育是青春期性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塊內容,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甚至作為一門課程搬上課堂。如果缺失會造成中小學生的性別認同模糊,甚至是性別認同錯位。
孩子的性別教育與家庭環境分不開,從家庭環境來看,性別教育離不開父母,特別是男孩子,需要來自父親的人格影響。如果一個家庭中只有母親沒有父親的影響,那么孩子的性別教育是有欠缺的。
性別教育應該分成顯性和隱性,顯性包括上課和說教,隱性則是指不用說教就讓孩子明白。無論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作為父母應該讓他們明白作為男人和女人,應該具有怎樣不同的氣質和品格,要充分發揮男性或女性的特長。如果都向中性發展,我想,未必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