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女孩,成長在看起來非常平常的家庭里,但是詳細了解之后才發現,這個女孩的爸爸經常出差所以不能按時回家,而她的媽媽因病躺在病床上已經有一年多了。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孩子不可能得到父母的呵護和關心。當小女孩3歲時,家里又多了一個小弟弟,而全家人的關心全部集中在了弟弟的身上。從沒得到父母關心和愛護的小女孩經常做出搶弟弟牛奶的幼稚行為,而媽媽和奶奶根本沒有體諒她的內心世界,盲目地怪罪于小女孩,因此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被父母冷落的打擊。
小女孩想辦法要得到父母的關心,但是父母卻像口頭禪一樣對她說:“你是不是乖孩子啊?不要再淘氣啦,好好聽媽媽的話。”“我家寶寶又聽話又善良,真是乖孩子。”她既不想被父母拋棄,又想得到父母的關心,因此只好裝作聽話的乖孩子。但是自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既善良又聽話的小女孩逐漸變得寡言自閉,到最后她甚至拒絕跟父母正面對話。她第一次和我談話時,許久都不說話,最后終于放聲大哭,并且很委屈地對我說:“我討厭爸爸和媽媽。”
所有的父母都認為,至少自己的孩子會聽父母的話,而且一直強調當孩子聽父母的話時最可愛。“我家孩子不知有多聽話呢!長這么大從來都沒有做過讓我們生氣的事情。”這就是每位父母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孩子時最得意的話題。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學習很優秀的孩子”、“最聽話且善良的孩子”。
近年來每個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所以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比以前更高、更苛刻。大部分父母并沒有讓孩子自由地成長,反而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他們總認為“我為你們付出這么多,你們就應該好好聽父母的話”,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們以“好好聽話”的方式回報父母為孩子的付出。換句話說,父母并沒有理解到孩子的特性和成長速度,一味地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期待和想法絕對正確,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絕對地聽從父母的安排。在這種狀態下,為了應付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孩子們只好裝作既聽話又順從。
但是小時候絕對地服從父母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容易惹出更大的麻煩。他們一直很擔心自己會讓父母失望,因此盡量避免跟父母進行對話,一直抑制自己的欲望,因此他們對父母的叛逆心理也越來越強烈。這種叛逆心理最終會讓孩子們經常說謊,或者讓孩子們無法正常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在不了解自己內心狀態的情況下,為了讓父母認可自己是“既聽話又善良的孩子”,他們就在無意中抑制自己的情感。在醫學中,過于聽父母話的孩子又被稱為患有“順從病”(pathological compliance)的孩子。
由此看來,即使自己的孩子非常聽話,也未必是讓人高興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聽話”就是嚴格按照父母制訂的規則生活。父母經常要求孩子按時穿衣服、按時脫衣服、按時做作業、按時睡覺、按時吃飯、按時整理生活用品,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些規定只不過是妨礙他們進行感興趣的某種事情,即游戲的主要因素。可想而知,有哪個孩子愿意在規定時間內結束自己喜歡的游戲呢?
孩子天生就有對世界上任何規則的反抗心理,而且特別忠實于自己的本能,根本無法接受父母制訂的各種規則。當然,也有一部分孩子會很自覺地做作業、聽父母話,但是這種孩子只占全部小朋友的1%,而剩下99%的孩子從來都不會自覺地完成父母希望做的事情,而且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不會理睬父母的第一次安排,至少要跟父母爭吵兩三次以后,才會很不情愿地完成父母安排的事情。
事實上,連成人都很難遵守所有的規則,但是為什么每一位父母都要為孩子制訂那么多無法承受的規則,還要求他們必須遵守這些所謂的“規則”呢?
正因為這樣,聽話的孩子有可能更危險。過于聽話的孩子會認為只有順從父母的意愿才能得到父母的認可,因此不管自己的意愿如何,都會盲目地抑制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長期下來,這些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不僅如此,當孩子們進入社會后,這些問題會更加明顯。首先,過于聽話的孩子已經習慣于順從父母和別人的意愿,因此沒有自己的主見,而且缺乏對某種事情的判斷力和解決能力。另外,他們特別害怕失敗和錯誤,因此經常出現消極的傾向。最嚴重的問題是,這些孩子不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不能為自己設計美好的人生,對自己喪失信心,一直在某種失落感中徘徊。
如果你經常埋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只要不是非常過分,就不用為孩子擔心。即使你的孩子是1%中的非常聽話的孩子,也不要為此而驕傲,因為你的驕傲也許會毀掉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