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不是誰發給誰的。錢是爸爸媽媽通過勞動換來的。對這個道理,不光要說,還要讓孩子理解。如孩子早上不愿早起,或纏著父母不讓離開時,可以說:“爸爸(媽媽)不上班,工作完不成,就不能為國家作貢獻了,這樣我們就沒有錢收入了。我們沒錢,就不能買吃的,不能買玩具了?!焙⒆与m然搞不懂其中的道理,卻能知道上班與得到錢有關系,知道上班勞動(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有機會要讓孩子看看成人是怎么勞動,怎么制造出產品,講講怎么出售產品,將產品變成錢,再跟孩子講講,這些錢又怎么分配給所有參加勞動的人。家長可結合“千人糕”這類故事,讓孩子知道勞動是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勞動過程中還要靠大家齊心合作。
有個媽媽想讓女兒體會勞動養活自己的道理,把她每天要求女兒所做的家務、自我服務和學習等項目一一標上各種不同的價格,這些錢合起來,正好是媽媽每天為女兒花銷的款數。女兒還小,能做的事不多了,每項“勞動”所得就顯得“數額巨大”,一天能掙幾十元錢。女兒很高興:“我多能干呀,我的學費、伙食費都是自己掙的。”有時忘了鋪床,哎呀沒按規定時間彈琴,被扣了錢,女兒也挺想得開的:“扣就扣吧?!眿寢屵@才感不對頭。盡管這位媽媽的出發點挺好,但她的做法實際上是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如錢是勞動換來的,但不是所有的勞動都能賺錢,孩子的自我服務、家務勞動、學習等,和能產生價值的社會勞動是不能相提并論的。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等是孩子應盡的義務,是培養他的勞動觀念。應讓孩子懂得自己還沒有能力養活動自己,還應該明白“爸爸媽媽養育我是不容易的”,從而產生感恩之情,進而了解父母的辛苦,并通過分擔家務、約速購物欲望、努力學習等行動來報答父母。
初步懂得金錢的作用和合理的消費
錢與購物之間的關系,在認識錢幣的過程中,孩子已經明白。正確地說,錢的作用在于通過購物、繳費等活動達到其他目的,如購買吃穿物品,使人得以生存;用錢繳學費,讓孩子能受到一定的教育,而得以發展,;花錢娛樂,能讓我們在體育、休閑中使身體能夠健康發展;通過損款助人而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我們自然不能奢望幼兒完全理解金錢的作用,但在孩子認識金錢的時候,要注意讓孩子樹立起“錢是有用的,但錢也不是萬能的”意識。這是教給孩子如何選擇、如何做出正確決定的依據。
讓孩子在實際生活中,初步懂得合理的消費,并學習選擇。如外出要乘車時,可和孩子商量選擇途中風景較好的一段路下車,徒步前往。途中一邊欣賞風景,認識各種花草樹木,一邊說說唱唱,或玩玩成語接龍,說反義詞等游戲,讓孩子體會徒步前往的樂趣。事后再與孩子算筆帳,通過步行,少坐了一段路的車,省了多少車錢,可以轉作什么用途。同樣,改去兒童游樂場為去野外爬山;改去肯德基吃香飯為買點烤白薯、煮玉米棒當午飯;改去飯店過生日為去農村小朋友家玩……盡量讓孩子明白,日常生活離不開金錢,但生活中的許多樂趣并不是用金錢都能換來的。
體驗獨立消費
只要家長放手,五六歲的孩子已能獨自進行一些小額消費,如買點零食等。讓孩子體驗獨立消費有個原則,不能讓孩子大手在腳花錢。如一,一位母親聽說有親戚生病,取出錢請人轉送。女兒看到,從壓歲錢中取出百多元錢,也要表達自己的心意。孩子樂于助人應予肯定,但這樣“一擲百金”的做法令人擔心。有的家長帶孩子去兒童樂園,預先說好只能花多少錢,要是超出數額,就要花孩子的壓歲錢。有時孩子意猶未盡,也就干干脆脆自己“抱腰包”了。這也是不可取的。孩子自己有錢,花錢也要學會節省。如坐公交汽車,父母身邊沒有零錢,讓孩子付,孩子也很樂意,但他卻主動要求坐沒空調的車,好省點錢。對孩子來說,讓他自己體驗節約花錢,比一千遍一萬遍地說大道理,要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