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臼發育不良,對股骨頭的包容不好,導致股骨頭脫出中心,臨床上稱之為髖脫位,是導致兒童肢體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此病在我國的發病率較高,尤其是我省農村的發病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黑龍江省醫院骨一科主任楊健告訴記者,此病診治時間的早晚直接影響治療效果的好壞,如果患兒在一周歲以內,保守治療即可;如果超過一周歲,就只能采取手術治療,且手術成功率隨年齡增長而降低。
目前,小兒髖脫位的發病原因還不完全清楚,但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遺傳因素、胎位不正(尤其是臀位產)、母親小骨盆、后天因素影響(如不正確捆綁包扎嬰兒)、特發性(即排除以上因素)。根據病情,小兒髖脫位在臨床上分為: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半脫位、髖關節全脫位。
據楊健主任介紹,小兒髖脫位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嬰兒出生至一周歲以內被確診稱作早期診斷,這期間采用非手術治療或輔助手術方法即可治愈。如果超過一周歲,治療相對復雜,效果也隨診治時間早晚而不同。
——患兒出生后2—3個月確診。只需采用挽具(吊帶等)即可治愈,有很多幾個月大的患兒在省醫院采用吊帶治療9個月,癥狀基本消失。
——患兒出生后3—6個月確診。可采用可調節外展支具或外展石膏(蛙式位石膏)治療。
——患兒出生后6—12個月確診。可采用內收肌切斷加上支具或外展石膏治療。病情嚴重者可通過切斷內收肌、牽引復位(2周)加上支具或外展石膏治療。
以上治療方法比較容易,且會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1歲以內治愈率達95%。
——患兒超過一歲。多采取手術治療,如內收肌部分切斷、牽引、髖臼內清理、髖臼成形,必要時還需在股骨上端截骨矯正前傾角。省醫院曾開展髖關節矯形手術兩千多例。楊健主任指出,手術不僅給患兒帶來很大創傷,且費用接近萬元。
楊健主任稱,小兒髖脫位手術的成功率隨年齡增長而降低,1周歲左右手術成功率達80%,6歲左右手術成功率只有60%左右,七八歲時手術成功率僅有50%。一旦手術失敗,患兒會不同程度地出現骨性關節炎、再脫位,以致終身殘疾。
楊健主任強調,我省小兒髖脫位的發病率為千分之三,我省農村約有2萬兒童患有該病。由于家長多抱有舊觀念:小孩做手術太危險,等大一大再說;只要不是死人的病,就沒必要花太多錢治療。受此影響,農村新生兒的檢診意識差,加之農村醫療力量薄弱,導致很多農村小兒髖脫位患兒沒能得到早期診治。有的農村家庭覺得手術費高,甚至放棄治療,讓孩子帶著殘疾,在痛苦中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