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生、任性、好動、焦慮,如今的小孩子們總是面臨著許多困擾,仔細想想,我們小時候其實或多或少地也面臨過。很多年輕媽媽的困惑是:為什么我們小時候邁過這道坎好象要容易許多,而我們的孩子要扭轉這樣的思維和心理,卻好像很困難?
試著上幾堂有針對性的親子課吧,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同時,你的許多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你也許會發現:原來你比孩子更需要親子課。
“親子培訓課”上的老師的一席話,說中要害:“我們自己的父母,普遍不懂教育學和心理學,家中又有兩到四個孩子需要養育,所以他們不會在某一個孩子身上放太多的關注,也就是說,他們不會給我們這樣的暗示:‘這孩子怎么這么特別啊,他太與眾不同了。’他們會安慰自己:‘也許大了,孩子的這些毛病就自然改了。’父母不給我們壓力,孩子的扭轉過程就比較自然。而今天,每個家庭就一個孩子,媽媽們都聲稱從育兒的權威書刊上取過經,一發現孩子有什么‘異樣’就很緊張,有時顯得比孩子還焦慮,至于怎樣去扭轉呢,心里又沒有底,常常控制不了自己的焦灼,把孩子搞得無所適從。也就是說,不得法的關注比完全不關注還要糟糕……”教育家傅清然說,這一類媽媽也許就應該帶孩子去上“親子課”,因為,怎樣合理地去幫助孩子,解決他(或她)現階段的問題,這是需要學習的。無論媽媽們有過怎樣的教育背景,她在這方面,可能都是一個門外漢。
親子課為母子間、媽媽和媽媽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提供了一個多元的溝通渠道,也許你會發現,就像每一枚硬幣都有反面一樣,孩子的“另類”行徑,往往昭示著他有別樣的天賦……上過親子課,媽媽們獲得的,除了平靜,還有耐心。
對付怕生:強行突破“心理距離”并不可取
卜娟的孩子三歲半,最大的問題是特別怕生,不管是家里來了親友還是被帶到父母所在的公司去,對他人的親近行為都避之不及。偏偏媽媽喜歡“強力扭轉”女兒的這種“社交恐懼傾向”,常強迫女兒去主動對人表示友善,也鼓勵同事和朋友來對女兒表現親昵,比如,“讓叔叔抱一下好不好?”“就讓阿姨親一個嘛!”小女孩會發出受辱式的尖叫:“不!別碰我!”而大人們只當是玩笑,“強行突破”之后,小女孩會一整天都氣鼓鼓,而且一看到“非禮”過她的叔叔阿姨就掉過臉去,眼中含淚。卜娟嘆息:這孩子心氣怎么這樣偏執?她這樣怕生,將來如何在這社會上立足?
“親子課”上的情境教育
親子培訓中心會把所有怕生的小孩集中到一個班上課,并讓所有出席的媽媽互換小孩,由媽媽親身扮演“陌生人”的角色。在場景練習中,老師指導說,“不要一開始就試圖突破孩子的‘心理距離’”。怕生的小孩,往往特別自尊和敏感,氣質多屬黏血質和抑郁質,這種氣質的小孩內心感受細膩,特別有想象力和情感方面的悟性,往往具備文學藝術方面的天賦。因此,一開始表現出的戒備和矜持并非壞事,而是孩子甄別交往對象的一個過程。不要一上來就試圖跟孩子有身體接觸,而是可以蹲下來(這一姿勢很重要,可以保證雙方的眼神交流,讓孩子覺得你是尊重她的),仿佛不經意地跟孩子請教玩具的玩法,請教她為何把太陽畫成紫色等等……所謂親密感,正是在游戲中形成。一會兒,孩子就與別人的媽媽玩得有聲有色了。這時節,老師適時地暗示孩子的媽媽,“你可以對孩子與阿姨的親密表現出一點點嫉妒,不要做過頭哦!你會發現這 對孩子的對外交往反而起到推動作用。”可以合理地利用小孩特有的逆反心理。
“親子課”教程關鍵句
★ 永遠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替他(或她)扣上怕生、膽怯的帽子;也不要為孩子長大后的對外交往憂心忡忡。怕生對孩子而言,只是階段性的性格特征,通常集中在3到5歲,這一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格外強烈,像一株剛萌生的勢頭很猛的幼芽。不要去折斷這枝幼芽,隨著對外交往的復雜化和多樣化,孩子的怕生行為會在5歲后消退,那個時候,他的主動會不會讓你感慨他的“單純不再”呢?
★ 突破孩子的“心理距離”要慢一些,對黏血質和抑郁質的孩子,要把他當成年人一樣去尊重。
★ 想一想,如何發揚光大孩子在文學藝術方面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