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相關性腎炎是乙肝病毒(HBV)感染后的一種主要肝外病變,HBV是一種非殺傷細胞性病毒,其侵入機體后不僅發生肝內損傷,而且導致肝外損傷,自1971年發現本病以后,HBV和腎小球腎炎的關系引起普遍重視。近年來中西醫對本病的研究有了較大進展。
我國是乙型肝炎高發區,乙型肝炎病毒相關腎炎在國內也日益引起重視。
臨床表現
1.年齡與性別 本病可見于任何年齡,但以學齡兒童多見,最小者15個月。男性患者明顯高于女性。
2.發現尿異常方式 本病起病多隱襲,約半數病人可無自覺癥狀,多在普查或因其他疾病作尿檢查時發現有血尿(hematuria)或(和)蛋白尿(proteinuria) 。部分病人可以腎炎或腎病綜合征起病,少數病人在肝炎病程中發現尿異常。
3.腎臟癥狀 多數病人可有血尿,血尿程度可由輕微顯微鏡下血尿至肉眼血尿、程度不等。蛋白尿多為輕~中度,有時可見大量蛋白尿,甚至達腎病水平。ASRDC報告61.3%的病人在病程中可表現為NS。
水腫多不嚴重,部分病人可有高血壓,腎功多正常。
4.肝臟癥狀 肝臟自覺癥狀多不明顯,約半數病人可有肝臟腫大或肝功異常。據ASRDC報道在HBV攜帶者中在e抗原轉為e抗體之前,大多有肝功異常。
以上表現與原發性腎小球疾病難以鑒別,但通過臨床實踐總結出本病有以下特點:即非典型性、多變性及遷延性。
實驗室檢查
1.尿常規 可見程度不等的血尿或(和)蛋白尿,偶可見管型。血尿伴蛋白尿者占72.4%,單純血尿占16.7%,單純蛋白尿占9.7%。
2.血清HBV感染標志的檢測 對本病診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幾種抗原抗體系統同時檢測、動態觀察和長期隨訪更可為診斷提供重要依據。
3.血清補體(complement) 約半數病人可有補體C3或C4下降,隨病情緩解多可恢復。
4.其他 約半數病人可有肝功能異常,GPT升高。腎功能多正常,早期少數病例可有一過性尿素氮升高。抗“O”升高者不多見,此點可與急性鏈球菌感染后腎炎相鑒別。
預后
本病病程多較長,但多數病例經數年常可自然緩解,提示小兒時期HBV-GN預后良好。年齡小、病程短、腎小球內僅有少量沉積,且不伴腎小球硬化者預后良好。
但如蛋白尿長期持續,腎小球已經發生硬化或腎功能損害者預后不良。
血清抗HBe抗體出現多伴有病情緩解,特別是抗HBs抗體出現,幾乎全部病人緩解。
診斷 凡符合以下標準者可確診:
1.血清HBV抗原陽性。
2.有腎實質損害表現血尿及(或)蛋白尿,并可除外狼瘡腎炎等繼發性腎小球疾病。
3.腎組織學改變為膜性腎病。
4.腎組織切片中找到HBV抗原。
但對僅有HBV血癥及腎損害表現者,暫不能診斷本病,應盡可能爭取腎活檢以便明確診斷。
預防
本病預防關鍵在于積極防治乙型肝炎,特別是母子垂直感染。近年來,國內對乙肝疫苗研究取得很大成果,并已在人群中特別是新生兒廣泛應用,為乙肝防治創造了條件。
治療
西醫治療
本病無特效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以下方法可以試用:
1. 干擾素治療 對HBsAg持續陽性者可試用干擾素治療。其他抗病毒藥物如阿糖腺苷或無環鳥苷等也可選用。
2. 激素及免疫抑制劑 對此尚有爭議。這些藥物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并能促進HBV復制而加重病情,故必須慎用。但對有腎病綜合征表現者,且HBV復制指標陰性時,可在醫生密切觀察下試用腎上腺皮質激素。TW可能更方便。
3.免疫調節劑 胸腺素或胸腺肽。
4.保肝治療 對有肝功異常者可加用保肝藥物,如肝泰樂、云芝肝泰及多種維生素等。
中醫藥治療
總原則
治療本病應以扶正祛邪為主要原則。正虛為本,以肝、脾、腎為主,邪實為標,主要表現為血瘀、濕熱、熱毒、水濕。分別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辨證分型
HBV-GN臨床辨證分型報告很多,分型方法多種多樣。根據我們的經驗以下證型是比較常見的:
1. 脾虛氣弱型:病人表現為精神倦怠,面色萎黃,便溏,易感冒,多汗,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
選方:參苓白術散
2.肝腎陰虛型:病人表現為五心煩熱,失眠多夢,盜汗,舌質淡或有裂紋,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
選方:六味地黃丸或知柏地黃丸
3.脾腎陽虛型:病程較長或水腫明顯,面色蒼白,腰膝酸軟,畏寒怕冷,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
選方:濟生腎氣丸合苓桂術甘湯
4.兼證
(1)瘀血阻滯:
(2)濕熱內蘊:
(3)熱毒內盛:
(4)水濕內停:
5.注意事項:
(1)注意本虛與標實之間的關系
(2)注意氣、血、水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