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小的孩子表達妒忌時毫無策略:他們詢問寶寶會不會死,建議把"它"送回醫院,或者扔到垃圾堆里去。那些膽大的孩子甚至可能會用武力手段抵抗入侵者,他們可能會殘忍地折磨小一點的孩子:他們可能會用圍圍巾的方式擁抱孩子,只要一有機會可能會推、捏、或者打孩子。在一些極端情況下,妒忌的兄弟姐妹可能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傷害。
身為父母,我們不能允許孩子欺負他們的弟弟或者妹妹。虐待性的傷害,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口頭上的,都要禁止,因為這樣的行為不但傷害到受害者,也會對實施攻擊的人造成傷害,兩方面都需要我們的力量和關心。幸運的是,為了保護年紀較小孩子的人身安全,我們沒有必要傷害年長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
當一個三歲的孩子折磨寶寶被發現時,應該立即制止它,并且直接指出他的動機:
"你不喜歡寶寶。""你生寶寶的氣。""告訴我你多么生氣,我會注意到的。"應該給孩子一個大的洋娃娃,或者給孩子紙筆,孩子可能會對著洋娃娃說話,或者憤怒地畫一些線條。我們不要建議孩子該怎么做,我們所要做的是保持中立的態度進行觀察,并且用同情的語調對孩子作出回應:我們不會為野蠻的情緒感到震驚。情緒是坦率的,攻擊是有害的。最好把怒氣象征性地發泄到一個無生命的物體上,而不是直接發泄到寶寶身上,也不是以某種癥狀的形式發泄到他或她自己身上。我們的話要簡短:
"你向我顯示了你是多么生氣!""現在媽媽知道了。""當你生氣的時候,過來告訴我。"在減弱忌妒心理時,這種方法比起懲罰或辱罵要有用得多,下面的方法就是沒有幫助的。當媽媽發現四歲的兒子沃爾特在拽他弟弟的腳時,她發作了:"你怎么啦?你想殺了他嗎?你想殺了你自己的弟弟?你不知道你這樣會使他一輩子殘廢嗎?你想讓他變成一個瘸子嗎?我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把他抱出嬰兒床!不要碰他,永遠都不要碰他!"這樣的反應只會加深沃爾特對寶寶的厭惡。什么樣的反應才是有幫助的呢?"寶寶不是用來傷害的,這是你的洋娃娃,親愛的,你可以想怎么拽就怎么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