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更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1976年Dever分析美國13大死因中,發(fā)現影響人類健康有四個因素,其對健康影響的比率如下:1.生活型態(tài)占50%;2.環(huán)境因素占20%;3.遺傳因素占20%;4.醫(yī)療照護系統(tǒng)占10%。而1979年Haris及Guten更將生活型態(tài)分成五大類:(1)健康習慣:充足睡眠、松弛、對飲食提高警覺,尤要限制食量、提防過重、避免過度勞累;(2)安全行為:系安全帶或其他防備裝置、常檢查各類狀況、備妥急救設備及緊急時電話號碼;(3)預防性健康照護:健康檢查、口腔檢查;(4)避免環(huán)境中的危害:如污染及犯罪;(5)避免有害物質:如煙及酒。
由此可知,良好生活型態(tài)的建立是健康與否的重要因素。如何教導及培養(yǎng)學生健康又正確的生活型態(tài),需要靠你我共同的努力。健康中心有鑒于此,因此每月將陸續(xù)針對常見的學生健康問題,例如:腹痛、便秘、經痛、外傷等,提出分析及處理方法給各位,并擬定良好的對策及建議,以期許對本校師生健康有所助益。
一、疼痛部位:依身體解剖部位,將腹部分成九小區(qū),找出疼痛部位,了解造成疼痛的器官
1.右季肋區(qū):肝臟右葉、膽囊、右腎的三分之一。
2.上腹區(qū):肝臟左葉及右葉小部份、胃幽門、胃小彎、十二指腸上面及下降部份、胰臟體部及頭部、二個腎上腺。
3.左季肋區(qū):脾、胃體及胃底、結腸左彎、左腎的上三分之一、胰臟尾部。
4.右腰區(qū):升結腸、盲腸上面、結腸右彎、右腎的下外側、小腸。
5.臍區(qū):橫結腸的中間部分、十二指腸下面、空腸、回腸。
6.左腰區(qū):降結腸、左腎的下三分之一、小腸。
7.右腸骨區(qū):盲腸、小腸。
8.腹下區(qū):小腸、膀胱、部份乙狀結腸。
9.左腸骨區(qū):乙狀結腸與降結腸交接處、小腸。
腹盆腔的九個區(qū)域
疼痛性質:依不同的疼痛性質,判別疾病種類。例如:反彈痛、悶痛、絞痛、刺痛等。
疼痛持續(xù)時間:依其疼痛時間予以輕重緩急的處理。例如:剛發(fā)生、持續(xù)痛幾小時、陣痛、飯前或飯后痛等。
疼痛類別:常見腹痛疾病之疼痛部位及疼痛性質。
◎急性盲腸炎:常有右下腹部反彈痛(即壓患處時不痛,放開患處時較痛),嚴重者有穿孔或轉成腹膜炎,故需緊急送醫(yī)。
◎膽囊炎、膽結石:右上腹部絞痛,會反射到右肩、背部,有嘔吐綠色膽汁或黏,膽道阻塞者大便呈灰白色。
◎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左上腹及上腹部刺痛,腹部脹大、嘔吐,嚴重者會吐血。
處理原則:
1.了解疼痛部位、性質、持續(xù)時間。
2.詢問排便情形,有時左下腹部及臍區(qū)的陣痛,常因便秘、少喝水、少運動、偏食所致,可教導腹部按摩法,以促進腸蠕動。
3.身體前屈,采最舒適的姿勢,以減輕疼痛。(若急性盲腸炎者,采側臥并縮右膝)。
4.勿進食飲料、食物以減少不適,必要時可采取少量多餐、細嚼慢咽方式進食
5.保暖,切記不可對腹部熱敷或冷敷,以免造成炎癥擴散。
6.如有嘔吐,須保持呼吸道通暢,可予以漱口或坐起,以減輕不適。
7.上腹部疼痛者,詢問早餐進食情形、食物種類、食物新鮮度、用餐時間等,有時學生未吃早餐或狼吞虎咽,或進食粽子、香腸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腹部按摩法
(依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的ㄇ字型解剖順序,兩手交替按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