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福利视频/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精品/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www.俺去

國內知名母嬰門戶網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地圖

您現在的位置:育嬰中國 > 早教>> 學前準備 > 正文內容

提前一年做好入學準備
點擊數: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評論
如果您認為:

  *入學前的準備只是早一點學習拼音、多認幾個字、多做會幾道數學題;

  *孩子最好不做或者少做家務,以免影響學習;

  *用功就是坐在書桌前讀書做功課;

  *生活教養和孩子的學習能力無關。

  那么,請您抽空讀一讀下面的文字——

  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正常的,也是天經地義的。可是,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用包辦代替來表現自己的疼愛。各種專業的社會調查,再有我們平時對周圍鄰居朋友的觀察都發現:現在絕大多數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做家務,甚至連自己的個人雜務也由父母包辦。

  做家務只是家庭中的每一分子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倒一次垃圾,收拾一下飯桌,洗幾只碗,并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時間,也談不上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孩子不為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包括為自己承擔一點家務呢?

  孩子的回答是:爸爸媽媽只要我好好讀書就是了。

  學習潛能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升學的競爭、就業的競爭,無處不在的競爭,使得父母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學習成績過分關注,對孩子的學業懷有深深的緊張和焦慮。“只要好好讀書就可以了”,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把知識學習當成了生活的主要內容,學習成績的好壞成了他快樂或者憂愁的主要根源。可是,這樣就是健康的人生嗎?這樣就能獲得好成績嗎?事實上,一個對周圍的人事缺乏關心和溝通的孩子,一個因此而缺乏責任感的孩子,他一定難以發現,人的生命中蘊含著豐富多采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空間,他也無法享受到責任感給自己帶來的尊嚴和自信,更難體會到關心他人給自己帶來的愉悅和充實。他甚至會因此缺少學習的動力、興趣和勇氣,從早到晚趴在書桌上,成績就是上不去。

  一個孩子能否學習得好,關鍵在于他是否具有學習能力,即學習潛能。

  學習潛能的培養就從孩子 學做家務和學會生活自理開始

  華東師范大學學前系教授李季湄女士作為主要研究人員之一,曾經參加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國家教育部的合作課題《幼小銜接》的研究,前后長達5年,對2000多個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進行了嚴格的測試。科研證明:孩子在幼兒園階段表現出來的任務意識以及主動性和獨立性,對他今后的語文和數學成績的影響是突出、明顯的。

  李季湄教授在接受采訪時不無遺憾地說,我們的父母在孩子入學前很重視寫字技能和計算技能的訓練,總是讓自己的孩子多做一些習題,多寫幾個字,而不注意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獨立性。這樣的教育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正確的。一個孩子如果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能表現出主動性和獨立性,遇事有積極想辦法的能力,那么他的這些個性和智力品質,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一定會表現出來,化為一種學習的能力。

  日本兒童教育學家岸本裕史認為,一個能主動而妥善地處理好自己身邊的事務,能與周圍親人和朋友愉快相處的孩子,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上也一定具備了比較強的主動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一種“潛在學力”,它是促進孩子學習進步的原動力。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里不重視培養孩子的“潛在學力”,那么他的“顯在學力”也難以發展。而對一個一年級小學生的“潛在學力”,即學習潛能的培養就是從他的生活教養——學做日常的家務和生活自理開始的。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上學前的“清晨大戰”幾乎家家發生,為了趕時間,父母催得渾身冒火,“快起床、快穿衣、快吃飯”,孩子被逼得心慌意亂、情緒低落,這還不算,他們還喪失了所有的主動性。反過來,教會孩子自己使用鬧鐘主動起床(當然也學會了辨別長短針,學會了認識時間),在前一天自己撥好鬧鐘,孩子就擁有了精神和行為上的主動性。睡眠不足,他會體會到早上爬不起來的難過滋味,起得太晚,趕不上時間,他會體會到遲到的尷尬,自然而然就會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成為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的孩子。更為重要的是這孩子開始擁有了可貴的主動性。

  對孩子來說,能獨立處理某件事情,會讓他們覺得十分高興和滿足。經常親身體驗這種感覺,則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

  ●被動的生活會讓孩子產生“我一個人不行”的想法,不僅有礙孩子的自立,還會影響他的學習。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多數父母的心態。可是,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就已經輸了。別人自己會系鞋帶,他不會;別人會動作麻利地穿衣疊被,他卻要老師的幫忙;更糟的是,他連學習也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小朋友們興奮地學拍皮球,他卻不知所措地哭了起來,直到老師手把手地教他,才停止哭。這是個從早到晚都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照顧的孩子,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要做什么,或者自己應該做什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克服依賴性,培養自立、好學精神的第一步。

  ●終日無所事事的孩子容易變得頭腦呆板,缺乏表現力。

  無所事事的生活,其實就是一種平淡乏味的日子,會使人無精打采,孩子也一樣。對正處在心理和智力發育時期的孩子來說,長期處于這種狀態,日后就可能變得經常發呆,缺少喜怒哀樂,既不容易受到感動,也缺乏表現能力。學習能力自然也會受影響。比如,小學生寫作文,除了文字能力,關鍵還要有把生活中的各種體驗與感覺表達出來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而這些能力是靠生活的豐富體驗慢慢培養出來的。孩子在家里經常和大人聊天、溝通,自動處理自己的事和幫助做家務,每天過著豐富多變、活力充沛、感覺良好的生活,大腦的功能自然會得到開發和提高。“潛在學力”能幫助孩子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有充分的自制能力和主動性,能較為自如地對付各種困難。缺乏“潛在學力”的死讀書,不但得不到學習的樂趣,而且最終也難以獲得真正的好成績。

  ●做家務能提高孩子學習能力。

  孩子開始學習后,首先碰到的難題是什么?那就是用橡皮擦掉寫錯的字。不把紙擦破而能把字擦掉,對6~7的孩子實在是一項挑戰。但是,如果在家里經常干家務的孩子,手會變得相當靈巧,橡皮的使用就不會成問題。

  即使孩子做家務不夠能干、靈巧,只要養成遇事全力以赴的習慣,也能對孩子的性格產生積極影響,使他今后能夠鍥而不舍地克服各種困難。做一件家務并不難,難的是堅持。分配給孩子屬于他“自己的工作”,一定要督促他切實完成,這是培養孩子進取心的好辦法。一個孩子能做到持之以恒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就會獲得毅力,在學習上也能努力不懈。分擔家務,擁有“自己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完成,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還能培養他的耐心和毅力,使他在學習上也努力不懈。做家務經常需要計劃,分段實施,這可以培養孩子的計劃能力。一個孩子若有做事按順序的觀念,懂得計劃,今后的學習效率自然能提高。

  讓孩子學做家務,學著從自己身邊開始自立,培養他的責任感和愛心,懂得關心他人,這才是父母為孩子長大后獲得幸福人生而留下的最大本錢。被填滿了課堂知識的大腦,自私自利、缺少情趣的乏味生活,這不會是父母為孩子設計的“光明前程”吧?

  入學前的一年是培養孩子 從身邊開始自立的好時機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就是一步步走向獨立的過程。在幼兒期他們十分依賴父母,自立的步子比較緩慢。到了入小學前后,自立的步子就得加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需要父母助他們一把力,利用孩子入小學前的一年這個重要的人生轉折點,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生活教養和自立教育。

  所謂自立,目標有三個:

  (1)身邊的自立也就是能妥善料理自己身邊的事務,例如,對6~7歲的孩子來說,自己起床,自動疊被子,不需要父母的吩咐,然后洗臉、刷牙、吃早飯等等,這樣的孩子就已做到了身邊的自立。

  (2)精神的自立雖主要表現在青春期,但在6~7歲這個階段,則表現為努力做到遇事不依賴、不糾纏父母,不亂發脾氣,開始摸索自己的生活方式。

  (3)經濟的自立指日常生活的花費不再依賴父母。這要到18歲成年算起,那才真正稱之為成人。

  要成為精神和經濟都能獨立的人,首先要從“身邊的自立”開始,這正是6~7歲孩子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內容,也是其他教育所無法代替的。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件家務或者自己的事情,會讓他們感到滿足,有助于建立他們的自信和自尊。

  花一年的時間訓練孩子學會這些“身邊的自立”

  ●設定鬧鐘;

  ●聽到鬧鐘鈴自己起床;

  自己穿好隔天晚上準備好的衣服,但父母可幫助檢查鞋帶是否系緊、衣服褲子是否穿反;

  ●知道起床后立即洗臉刷牙,并且照鏡子檢查洗刷得是否干凈;

  ●養成早餐后上廁所的習慣;

  檢查書包和其他應該攜帶的物品(父母若要確認,最好別讓孩子知道,以免影響他的主動性);

  ●出門前和家人道別,回家后和家人打招呼;

  ●鞋子、書包和其他物品會放在固定的位置;

  ●知道家門鑰匙的重要性,會小心保管,產生責任感;

  ●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洗干凈自己的手,包括指甲;

  ●知道臟衣服脫下后應該放在固定的地方;

  ●吃飯姿勢端正,會自如運用筷子,不挑食;

  會說“我吃完了,請慢用”。

家務能力表

  日本兒童教育家岸本裕史曾為6~7歲的日本孩子制定了這樣一張《家務能力表》,我們的孩子能不能做到呢?也許爸爸媽媽們該花一些時間(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需要花一年的時間),來訓練培養孩子的家務能力。

  家務能力初級標準:

  ●大人曬收衣服時幫忙拿衣服,能疊簡單的衣物;

  ●飯前擺碗筷;

  ●擦拭桌椅;

  ●整理門口的鞋子;

  ●能禮貌地接聽電話,并通知大人;

  ●取信報。

  家務能力中級標準:

  ●在家附近購買不需找零的單件物品;

  ●倒垃圾;

  ●端盛有食物的碗盆;

  ●飯后收拾碗筷;

  ●掃地;

  ●自己洗手帕。

  家務能力高級標準:

  ●能在附近的超市購買一兩件物品;

  ●盛飯;

  ●幫家人擦皮鞋;

  ●會疊好洗曬后的衣物,并放在固定的地方;

  ●有電話和訪客時,能應對自如,并且會轉達留言;

  給父母的建議

  (1)給孩子專用的物品和工具,標上名字或記號,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和工作積極性;

  (2)多多鼓勵,不要責罵和埋怨;

  (3)不能讓孩子半途而廢,除了生病,沒有其他理由不完成他應該做的家務。必要時只能狠狠心,否則很難長久持續;

  (4)教孩子購物,得先有意識地讓他們熟悉商店和物品位置。注意選擇不用過馬路的商店;

  (5)父母自己首先要把家務事做好,給孩子留下“干凈、整齊”的印象;

  (6)有些家務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邊做邊聊,孩子既能學習模仿,又可覺得親切愉快。

  測試一下孩子的“生活技能”

  ●紙張的折疊——能否將一張紙的四角對齊、整齊地折疊?

  ●打結——能否正確地系鞋帶?

  使用剪刀——能否沿著線整齊地剪裁?

  寫字——能否正確地握筆?寫字的速度是否太慢?

  擰干小毛巾——能否以正確的姿勢擰干小毛巾和較薄的抹布?

  使用筷子——能否正確地握筷,并且能夾起較小的食物?


編輯:
熱門文章
更多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