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低聚糖?
科學家的定義是:低聚糖是指對人、動物具有特殊生理作用的單糖數在2~10之間的一類寡糖,其甜度一般只有蔗糖的30%~50%。低聚糖具有多種保健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健兒作用”。據西方學者研究結果,凡接受母乳喂養的嬰兒很少發生腹瀉,反之,用牛奶喂養的嬰兒多數均有過多次腹瀉的經歷。對母乳喂養與人工喂養兩種不同喂養方式的嬰兒的糞便的化驗結果顯示,前者(即母乳喂養嬰兒)的糞便中“雙歧桿菌”約占50%,而后者(人工喂牛奶嬰兒)的糞便里雙歧桿菌數量僅占10%。
現已知道,雙歧桿菌是一種對人體極為有益的“益生菌”。科學研究證實,如果雙歧桿菌在腸道菌叢中能占主導地位,就能抑制腸道致病菌數量的增加,防止后者在人體內興風作浪(如使人腹瀉等)。
也許人們會問:同樣是奶,為何用母乳喂養的嬰兒其腸道中雙歧桿菌數量是牛奶喂養嬰兒的5倍?西方研究人員的答復是,奧秘在于與兩種奶(即人奶與牛奶)所含的低聚糖數量多寡有關。因為人奶含有多達130余種的低聚糖,而牛奶僅含很少的低聚糖成分(即“牛乳聚糖”)。據科學家報道,各種低聚糖是雙歧桿菌的最佳培養基。只有在低聚糖存在的條件下,雙歧桿菌(以及其他乳酸桿菌)等益生菌才能茁壯成長。反之,如無低聚糖的存在,即使將大量雙歧桿菌(如通過喝酸奶的方式)攝入體內,它們也難以在腸道中存活。所以低聚糖堪稱是雙歧桿菌不可或缺的基本培養基。喝母乳的嬰兒正是由于體內攝入大量的低聚糖,所以腸道里才有占半數以上的雙歧桿菌,因此不容易生病,因為雙歧桿菌是一種天然抗病因子,它不僅對嬰兒有益,對于成人同樣有益。
據科學家研究結果,大自然中有數以百計的低聚糖。常見的低聚糖(注:已開發成商品的低聚糖產品)至少有一二十種之多。如麥芽糖低聚糖、低聚異麥芽糖、環糊精、龍膽三糖、偶聯糖、果糖低聚糖、潘糖、海藻糖、蔗醣低聚糖、牛乳低聚糖、幾丁聚糖、大豆低聚糖、木糖低聚糖等,其中以大豆低聚糖的保健作用最多,也最為顯著。
據分析,大豆低聚糖由棉子糖、水蘇糖和蔗糖組成,其數量約占大豆干重的10%左右。由于人體消化道缺乏“α-1,6糖苷鍵酶”,故不能分解吸收大豆低聚糖(這就是為何多吃炒豆會脹氣和放屁的緣故,因為大豆低聚糖雖不為腸道吸收,但能被雙歧桿菌等細菌所利用并產生一定量的氣體)。據科學家研究,大豆中的低聚糖成分是雙歧桿菌類益生菌的最佳培養基。它們能有效促進雙歧桿菌的增殖。近據國外報道,大豆低聚糖至少有以下8種保健作用:①抗致癌物質對人體的癌變作用;②抗菌作用;③降低甘油三酯數量;④穩定血糖;⑤增強免疫力;⑥協助礦物質的吸收;⑦驅逐腸道中的有害微生物;⑧抗便秘與腹瀉。西方學者認為,口服雙歧桿菌制劑或喝酸奶一定要同時服用低聚糖,這樣才能使雙歧桿菌在腸道中存活下來,否則無論服用多少雙歧桿菌制劑或酸奶,對增加腸道中的雙歧桿菌數量均無多大效果。
大豆低聚糖作為一種新開發的保健食品早已在國際市場上市(我國也有產品上市)。對于中老年人或年輕人來說,平時不妨補充一些大豆低聚糖膠囊,它們對提高免疫力和預防腫瘤疾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平時應常吃一些含有天然低聚糖的食物。除大豆富含低聚糖外,刀豆、菜豆、小扁豆、白豆(云豆)、鷹咀豆等豆類食品,亦含有大豆低聚糖成分。其他含有低聚糖成分的食品還有香蕉、草莓、櫻桃、黑加侖等漿果類水果,大蒜、蘆筍、洋姜、芥菜葉、食用甜菜、菠菜、洋蔥、菊苣、西紅柿、羽衣甘藍之類蔬菜和小麥、大麥、燕麥之類麥類食品及亞麻子等,均含一定量的天然低聚糖成分。經常吃一些上述食品可以有效補充低聚糖的攝入,增加腸道中雙歧桿菌等益生菌的數量,防止腫瘤的發生。
(責任編輯:滕蕓)